安康新網訊(記者 潘潤生)“你搶了多少紅包?”幾乎是一夜之間這句話成了今年春節使用頻率最高的問候語,也幾乎是一夜之間讓根深蒂固的送紅包習俗變成了“搶紅包”!
其實 手機搶紅包,開始于2014年春節互聯網公司騰訊旗下微信推出的“新年紅包”應用,進入2015年,阿里、百度、騰訊等加入春節搶紅包大戰。經過春節前約一周預熱,2月18日(除夕),互聯網上演了一場搶紅包對決戰。數據顯示,除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10.1億次;支付寶紅包收發總量達2.4億個,總金額達到40億元。微博搶紅包總次數超過1.01億次,其中有超過1500萬網友搶到現金紅包。
家住鼓樓街的大學生小劉,從除夕當天上午就開始游走于他關注的各個微信群,從除夕到大年初一他幾乎沒合眼時刻盯著手機,共計搶到了263個紅包金額達700余元。小劉說,以前都是長輩送他們紅包今年他們也可以給別人派紅包了,真是很新奇刺激。不過發紅包本是件自愿的事情,但是一旦群里有人只搶不發或是發的金額太小,往往會引起其他人不滿,因此逼得大家必須發而且越發金額越大。
對于這炙手可熱的“搶紅包”也并非所有人都對其熱情高漲,在興安路做生意的70后張老板說:“今年聽說“搶紅包”這事挺火,不過我覺得沒意思。平時忙,大家見面的機會就不多,一年到頭應多陪陪家人,跟親朋好友好好交流交流。”比起張老板的態度金洲城的宋女士就要激烈的多了:“都開始吃團年飯了幾個小年輕還不停得拿著手機“搶紅包”,我一氣之下把手機都給收了,結果搞得大家都不開心。”
難怪有人驚呼,搶紅包正在毀掉春節。無論多么搶眼的“紅包”,也難以換來親人溫馨的笑臉。試想這個假期,一些人為搶紅包甚至沒有和親人說上幾句稱心話,這樣的春節未免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事實上,熱鬧的紅包大戰背后打的是移動支付戰,是商業活動。電商通過快速、多層次的傳播方式,將網絡紅包變成全民狂歡的游戲,也就讓每個人都具備了開通移動支付的基礎。如此大規模高比例的參與度,正是商業文化對家庭親情的現實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