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記者 周建)“村里的公路也修好了,買東西很方便!你弟也回來,今年過年你們還是回來過吧!”進入臘月,岳母就打電話希望我們全家回旬陽麻坪的一個小山村里過年。大年三十,我們一家人坐在車里,妻子與女兒逗樂,我看著窗外的風景,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的就到了家門口。一打開車門,大紅的對聯已經貼好,紅紅的燈籠也已掛起。岳父、岳母和一些親戚從車上接下女兒說笑不停。
“表弟,畢業后在哪里工作,成家了沒有?”“在西安上班,明年就結婚。”一下車,妻子就和提前回鄉的表弟打起了招呼。站在旁邊的岳母插話說:“你表弟去年考上了西安的公務員,你大舅你大舅媽去年也到西安了,年前把房子也買到了西安。你的幾個表姊妹也都結婚了,一個嫁到了上海,一個嫁到了西安,等會兒和一些親戚一起回來。”
坐下不久,又有幾輛車開到了大門口,頓時,屋子里熱鬧起來。有認識的,又不認識的,妻子一一介紹后便都打開了話匣子。你問他的收入情況,他問你的健康狀況。一家子,來了個大團圓,幸福也綻放在每個人的臉上。
“現在村里人都在干什么?怎么好多人家過年都不在家?”在蘭州安家多年的二舅問道。“村里現在除了幾家種烤煙外,大多數都在外面打工,收入都不錯。”岳父介紹說。“現在的政策好呀!種烤煙國家給補農藥補貼,賣烤煙時每斤又額外補貼1塊多錢,今年在家種烤煙的每家收入都在七八萬元以上。”
“外出務工也不錯,工資雖然不好要,但比往年好多了,我們都基本上結清了。”妻子的一位堂哥插話說。
“是呀,現在大家的腰包都鼓了,國家政策也非常好,在縣城和鎮上的集中安置點買房,還給補助五六萬元呢!我們這個20多戶的山村,大多數都在縣城或鎮上安了家,我們年前把房也訂了。”岳父說。“不過,大家做鄰居都做習慣了,好幾戶買房子都買在了一個小區。”
“是呀,親情難斷,故土難離。有好幾家雖然住進了縣城,時不時還是要回來收拾收拾已經漏雨的老屋,到自己的承包地里去看看,心里還是放不下這個地方呀!”
“主要是擔心老家的房子垮了,土地撂荒了,將來打不了工了該怎么辦?”
村民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大山里的人們在響應國家政策搬進低山、城市,是城鎮化進城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然而,村民的擔憂除了生計之外,還應該是對辛辛苦苦建設的房子日趨頹勢、熟悉的土地漸漸荒棄感到可惜,更重要的這里有他們的“根”。如何留住他們的“根”,我想,鄉村能人應合理利用移民搬遷后的剩余土地和資源,大力發展山林經濟,讓這一部分人回鄉后能看得到發展、記得住鄉愁、聽得到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