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于延琴)去年,我市以“國家主體功能建設試點示范市” 為契機,積極探索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方式和路徑,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
去年以來,我市以“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的經濟工作總基調,瞄準薄弱環節研究新政策、新措施,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狠抓改革攻堅,激活市場主體,放大生態紅利,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循環產業體系加快形成,以山林經濟、涉水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重點的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促進就業和富民作用明顯,特別是全市1950個勞動密集型企業創造了占全部企業89%的就業崗位、81%的勞動報酬、65%的企業收入,與中國農科院共建的國家級富硒高效農業合作示范區有力帶動了富硒食品產業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和以裝備制造、現代物流、電子信息為重點的新興產業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制定實施《安康市推進“飛地經濟”發展暫行辦法》,5個縣飛地園區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完成投資3億元、落實建設項目20個,白河、嵐皋、紫陽、鎮坪飛地經濟園區列入全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飛地經濟”加快發展。同時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增強,全市突出“一江兩帶”,完成造林綠化66.3萬畝,龍舟文化園、江灘公園、高新區三大生態公園有效改變了城市面貌。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創建通過技術評估驗收,衛生縣城、園林縣城、文明縣城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效果明顯。并扎實開展漢江水質保護“十大專項行動”,積極推廣河流“網格化”管理和“河長”負責制。瀛湖湖泊治理、漢江綜合整治、水保流域治理、重點防洪工程等加快實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增長2.2倍,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8.4%,漢江水質保持地表水Ⅱ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