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記者 吳單)長期以來,農民習慣于施用農藥后,將廢包裝物隨意丟棄,這些散落在田間地頭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往往還殘留有數量不等的少量農藥,無論是對土壤和水體都必將造成一定的污染,存在極大的環境風險和隱患。同時,玻璃瓶碎屑扎傷人畜的事件也時有發生,給城鄉居民的健康與生存和農業生產以及畜禽安全帶來危害。此種現象在全國各地都較為普遍。
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自成立以來,就積極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擠出資金、抽調專人,在境內漢濱、旬陽兩縣區選擇不同類型地域進行試點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從2013年7月掛牌對外開展回收業務以來,全市已建立標準化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試點市級和縣級共32個。
在這些回收點內的醒目位置統一收購價目,玻璃瓶100毫升以下每個0.1元,100毫升以上每個0.2元,紙質包裝每公斤0.5元,高毒農藥包裝在以上價格再加0.1 元……此外,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從開展這項工作就著手研究長效機制,使之能夠長遠推動,他們經過調查研究,決定采取了四種不同的回收模式,一是當場現金交易,二是以物換物,三是補差價,四是回收獎勵,凡交到回收點的農藥包裝廢棄物按價值獎勵一定數量的洗衣粉、牙膏等生活用品。這些辦法受到農村老人和婦女的歡迎,積極前來交售農藥廢棄包裝物。
不少群眾也認為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高度認同并熱情參與,一些廢品收購人員和鄉村流動小商販也參與其中。據回收點工作人員介紹,自回收工作開展以來,已回收農藥包裝廢棄大小玻璃瓶12萬余只、塑料袋26萬余個、紙質包裝近2萬公斤。
從小處看,群眾得實惠,回收工作得到推動。從大處看,我市作為“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地,保一江清水是歷史賦予安康人民的政治責任和光榮使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從減少農村面源污染和保護漢江水質上作出了積極貢獻。
因此,此項工作被省農業廳贊譽為,開創了全省先河,打造出了“安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