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記者 潘潤生) 一本300頁的《在藝術路上》我幾乎是一口氣“走”完的。這一路上有濃淡相宜的丹青寫意,有苦樂自知的T臺情懷,有灑脫飄逸的清歌舞韻,還有繽紛呈現的藝苑擷英,共同構成了王愛萍老師多彩的藝術人生。
認識王愛萍老師,最初還是通過字畫認識的,她的字有陽剛之氣的大家風范,正是應了那句“巾幗不讓須眉”。她的書法作品有的豐腴樸拙,有的纖細柔美;不論是沉雄奔騰,還是水瘦山寒,均有一股漢江的靈動之氣。她的繪畫線條洗練,筆下人物傳神入微,特別是以佛教為題材的作品,少了些許不食人間煙火的疏離感,卻多了幾份慈愛仁和的親近感。
王愛萍老師不但自身苦習字畫,還組織編纂了《陜西安康女子藝術造型作品集》。該作品集首次系統地展示了從明清至今安康女性在書畫、剪紙、刺繡、根雕、標本、泥塑、布藝等領域取得的成就,展示了我市女性藝術愛好者和安康文化傳承和繁榮發展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期以來,模特行業在我市都是一個空白。對此,王愛萍老師南下廣州系統學習,自籌經費搭臺建班,憑借對藝術的執著和頑強的毅力,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結合的模特隊。她還把漢調二黃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模特表演,這無疑對地方文化的發展與傳播進行了創造性的探索。
舞蹈是一項集音樂、服裝、舞臺、燈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無論是對舞者或編導來講都有很高的要求。王愛萍老師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不斷登臺表演探索,把自己錘煉成為一名既能唱能跳,也能演能編的“舞者”。辛勤的耕耘,終于換來了收獲。2014年,她被中國舞蹈家協會吸納為會員,并當選為安康市第四屆舞蹈家協會主席。
王愛萍老師用藝術美麗著她的生活。幾十年來,她用心做事,不斷追求,《在藝術路上》這本書是她幾十年來在藝術道路上分外勤奮和努力拼搏的真是紀錄。
王愛萍老師如今在她所鉆研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和她幼時受到的家庭熏陶和教育是分不開的。王愛萍老師的父親一輩子勤奮好學,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編輯出版了《農村高級合作社會計核算教材》,并舉辦了一個50人的會計培訓班。在會計崗位上他剛直不阿,是出了名的“紅管家”。對這樣一位“嚴父”和慈父,讓王愛萍老師道盡萬言、在書中連寫三篇似乎也說不完對父親的追思與懷念,于是她歷時8個月編寫成了一部上對得起祖先,下能啟示后人的《王氏家史》,家史中記錄了王氏家族幾代人的奮斗史、創業史,同時也為女子編纂家譜寫入家史開了先河。
在《王氏家史》出版之際,王愛萍老師的愛人——原《安康日報》主任編輯、陜西省雜文協會副會長李大斌專門為其家史寫序。正如序中寫的那樣:“我以為愛萍擔當起了一個男人的責任,她以這樣的舉動成為一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