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醫生躺在床上為病患號脈診斷
老伴是他的特護和藥劑師
在白河縣冷水鎮秧田村,有一位81歲高齡的殘疾老中醫叫馮家聲,他高明的醫術讓人佩服,高尚的醫德讓人敬重。37年前他義務為村上修學校,不慎墜落造成高位截癱。之后幾十年如一日,他靠自己祖傳中醫在病床上義務為村民治病,成為百里山鄉的佳話。
10月27日,在當地熱心村民的指引下記者見到了馮家聲。一間房屋一分為二,一邊是他躺了37年的臥室,一邊是父親祖傳下來的兩個老藥柜,馮醫生趟在床上耐心細致地為兩位村民號脈診斷。 尚玉寶 記者 潘定安 文/圖
學醫不是為了錢治好病人是他最大的滿足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祛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提起中醫必修的湯頭歌訣,馮醫生竟把“湯頭歌訣”倒背如流。
1934年出生的他,自幼學習中醫;1957年加入白河縣衛生協會;1958年被縣上推薦到安康地區針灸師資培訓班學習,工作期間還被評選為縣上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60年10月調入縣醫藥公司工作,期間曾經到安康、商洛、漢中等地培訓學習;1962年,他自動請求辭職回鄉,在當時人民公社的支持下利用退職金辦起了衛生室,解決了當地農村群眾看病難題。
1977年當地建小學,馮家聲義務投工時不慎從房上掉下來,當時因為傷了坐骨神經,醫生會診后告訴父親說,他已經沒有希望站起來。
他隨父親回到家里,自己用草藥維持,減輕病痛。村民知道他摔傷后,經常來家里看望,可是不知道他出事的病人從老遠跑來找他看病,看著需要救治的村民,他只得躺在床上義務為群眾看病。
馮家聲摔傷時膝下已經有七個子女,家庭經濟狀況非常拮據。37年來,他下身癱瘓、雙腿萎縮,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靠老伴和兒女伺候。在這樣極度困難的狀況下,經他看病的患者多達五萬人。
他說:“我行醫幾十年來沒發生過大小醫療事故。作為一個醫生我從來沒有圖過報酬。農村缺醫少藥,我又是個大家庭,既方便了群眾又是為了自己。每看好一個病人,我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中醫來自民間,大多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行醫。像馮家聲老中醫這樣,通過祖傳,閱讀中醫學書籍學習傳承中醫的人,十分少見。
教導兒子:醫生是個積德行善的職業
馮家聲的三兒子馮益軍告訴記者:父親摔傷時,自己才兩歲多,從他記事時,父親就是躺在床上,群眾找他看病他就給看,遇到家里困難的村民來看病,他從不收錢,免費送藥還總是掛念病情。
馮益軍說他們家是祖傳的中醫,已經四代行醫。父親一直鼓勵他學習中醫,教他背中醫湯頭歌訣,教他識藥性。時常教導他不可小視草藥單方,做個有醫德的好醫生首先要體味老百姓疾苦。
他經常聽母親說父親摔傷前,經常下村子去給村民看病,而且晝夜不停。幾個村子病人家屬一起來請他下村,總是一家看完后再去另外一家看病。到了晚上,還得舉著火把去,走的時候帶一箱子藥物,回來的時候藥沒了,也沒收到藥錢,只得自己墊錢給衛生院交賬。
馮家幾代行醫,馮益軍受父親影響,自小就對醫藥有所了解。父親是老中醫,爺爺當了一輩子調劑師,他從小認識了很多藥物,懂得了一些藥物的用途。
初中畢業,馮益軍因家里困難他棄學回家幫助父親學制藥、調劑,自學中醫藥學。1997年在白河縣衛校學習,1999年因家里負擔不起學費,馮益軍只好回家自學。
2000年因興隆村缺一位鄉醫,鄉衛生院推薦他到那里擔任該村的防衛工作。在那里邊工作邊學習,又多次在縣衛生局培訓和學習。2009年他取得了《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當年9月在安康、寶雞技術學院學中醫?飘厴I于2012年7月。
2009年因醫改,多村合并實行一村一室,馮益軍見父年事已高,他就回到秧田村父親的衛生室幫忙,這一干就是六年,他說今生也沒學別的技術只學了這么一點有用的中醫,希望把祖傳的醫術發揚廣大,盡自已的能力為病人減輕痛苦。
自己也是病患,卻為同病室的患者號脈開方
秧田村一組村民曹廷先告訴記者:“1997年連續幾天暴雨河里發大水,我的外甥女當時兩歲多。娃半夜突發疾病,我冒雨把孩子抱到馮醫生那里去看病。診斷后確診是癲癇病,馮醫生的老伴馬上給孩子揀藥、煎藥。直到凌晨兩點多,經過幾次治療,孩子徹底剜了病根子,現在外甥女已經上大學了。
“我聽說馮醫生摔傷后在十堰張灣醫院治療時,同病室的一個鄖縣患者久治不愈,他自己也是重病人還替鄖縣的患者號脈開方,鄖縣的患者服藥后有了效果,之后還趕到冷水老家向他求藥方。”秧田村村民馮家培說:“他醫德好,有錢的收點藥錢,沒錢的把藥都免費送給人家了,心里一天老還是想著有病的鄉親們。”
白河縣冷水鎮人大主席陶克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馮醫生三十多年來臥床堅持為我們附近幾個村子、臨近的群眾看病,醫術很高明,并且這個人看。ㄓ盟帲┓浅1阋,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令人敬佩。”當記者第三次采訪要離開馮醫生家時候,他緊握著老伴的手說:“要不是老伴和兒女幾十年的照顧,我也走不到今天,感謝幫助過我的鄉親。”記者看到他的眼里含著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