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董良軍 通訊員 張華
“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土,垃圾熏天臭、夜晚摸黑走”,這是群眾昔日對錦屏社區的真實感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平利老縣鎮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重中之重。如今無論是在社區或是河濱路,隨處可見充滿人文氣息的景色:勵志楹聯、名詩警句長廊、“家訓墻”……小區環境美了,文化氛圍濃了,儼然一個花園。
錦屏集鎮離安康市區僅24公里,如何借助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讓這里的群眾活得有尊嚴,老縣鎮黨委為此沒少操心。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該鎮以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為抓手,啟動“五星社區(文明法治星、產業致富星、文化特色星、環境優美星、公共服務星)”創建活動,開展“文化五進社區”、 “十星級”文明戶評選等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群眾找到家的感覺。
群雁紛飛頭雁領。老縣鎮首先配齊支部班子,選舉產生首個社區管委會,主任和支部書記“一肩挑”,又相繼成立了社區治保、調解和業主委員會,推選產生了中心戶長、樓長,以創建“五星級社區”為目標,制定《錦屏“五星級社區”創建方案》,突出社會管理、文化建設、產業安置三大重點,著力塑造生態宜居、富裕文明、繁榮安定的新型農村社區。
每當夜幕降臨,男女老少、三三兩兩來到社區文化廣場,一邊跳舞,一邊看新聞,幸福的表情掛在臉上。這只是 “傳統文化、法治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計生文化”五進社區的一個微鏡頭。活動啟動以來,鎮上投入20多萬元在廣場建成LED顯示屏,定期播放市縣新聞、實用技術、公益廣告等,普及政策,教化群眾踐行公德。并結合“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制作宣傳廚窗20個,設立宣傳墻400平方米,懸掛宣傳牌匾100余幅,在潛移默化中弘揚了文化、普及了知識,提升了居民素質。
近年來,搭乘安平高速快車,當地的三產服務業風生水起。一些搬遷戶瞅準商機在鎮上的扶持下先富快富。大貴鎮村民王道平流轉土地既種大棚菜又養豬,還在社區辦起了云錦生態超市。村民羅運會過去住在高山上,搬進社區后,開辦了鳳凰茶葉公司,他創辦的精品茶園帶動當地80余人就業。如今,社區新增個體工商戶32家,發展種養大戶11戶。
這就是老縣著力要解決的搬進來后怎么辦的問題。鎮上首先讓農民就近進廠務工;其次抓好勞務技能培訓;再次是推動全民創業。制定了《移民搬遷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全民創業實施意見》,協調200多名搬遷群眾就近到鎮內15家企業上班,戶均增收兩萬元以上。開辦技能培訓學校,定期組織搬遷戶學習烹飪、特色種養技術,引導他們在社區開辦超市、飯店、賓館。對不愿離開土地的村民,幫助其就近流轉土地,種植烤煙、大棚菜,搞林下養殖。
污水往哪里流?垃圾往哪里倒?基礎設施的好壞關系群眾住的是否舒心。鎮上把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先后完成社區“三化”建設,爭取省市集鎮排污管網、垃圾填埋場和中小流域治理等項目3個、總投資3000余萬元,完成了排污管網、防洪堤、公廁等設施建設,啟動垃圾場建設,結合雙創落實管護責任,“社區是我家、人人愛社區”的氛圍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