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王樂文 姜峰
清晨的朝霧里,孕育自秦嶺南麓的水珠“滴滴”,從山間探出頭,晶瑩閃亮。
她的籍貫上寫著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這里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滴滴”將和伙伴們先到湖北,再經丹江口北上,流向千里之外的祖國北部。
可今早不巧,楊柳社區上壩村涌出一股生活污水,染黑了“滴滴”遠行前的青衣。
洗個干凈澡。石泉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劉強站在人工濕地旁充滿自信。“滴滴”很幸運,2010年以來,楊柳社區在12.2平方公里水保生態清潔區內,建成了20座人工濕地,給污水“洗澡”,令其達到二類地表水標準。
重拾一身清爽,“滴滴”惜別故鄉,匯入漢江在石泉境內最大的支流饒峰河。順流而下,兩岸高層住宅遙遙在望,縣城5萬多居民每天可要產生50多噸生活垃圾、6000多噸生活污水呀,“滴滴”有些緊張起來。
“滴滴”不知道,為保證水清依舊,山區小縣石泉費了大勁。“建了兩座垃圾污水處理廠,對流域內垃圾集中收集,生活污水集中排放。”石泉縣污水處理廠副廠長朱代紅說:“瞧,經過多層凈化處理,都可以養金魚了!”
“滴滴”和歡快嬉戲的魚兒打個招呼,一鉚勁兒,穿過縣城,從饒峰河口跳進水清浪快的滔滔漢江。天色逐漸暗下,“滴滴”沒睡,漢江流經處一路上的“河長”們也沒休息,他們用關切的目光細細打量著“滴滴”的舉動。
“‘河長’由河流所在地的鄉鎮社區、區縣等主要領導擔任,對本轄區河段內環境情況日夜監測。如果水質出問題,即責令限期整改,整改未達標將被問責。”安康市環保局漢江水質監管科科長李紀平為“滴滴”和她的伙伴們沒少操心,這些年安康市環保部門已累計關閉沿線水污染企業200多家。
“河長”們現在壓力小多了,“2007年以來,安康已治理210條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80平方公里,全市林草覆蓋率由66.2%提高到85.5%,年增加蓄水能力1.1億立方米,減少土壤侵蝕1734萬噸。”安康市水保站副站長吳昌軍說。
在安康境內340公里的漢江里,“滴滴”可以放心暢游。
無數“滴滴”不斷匯聚,浩浩北上,讓一江清水潤澤京津。
(轉自2014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