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實習記者 張婧)處在生長發育期的中小學生,早餐不僅要吃,而且要吃好。他們對早餐的質量,有著比成人更高的要求。
在我市的農村學校,學生營養餐計劃使得在校生可以免費吃到早餐,安康中心城區卻沒有被納入這一范圍,早餐需要學生自己解決。而不少學校都禁止學生帶早餐進校園,造成了學校門口的“早餐大軍”。
■ 站著吃早餐的孩子
10月10日早晨7點半,在漢濱區果園小學門口,二年級的胡亞洲坐在臺階上吃著菜夾饃,旁邊站著他的外婆。外婆說:“我們家住在附近,孩子的爸爸媽媽都不在家,所以平時都是我送他上學。早上時間緊來不及做,就在外面買著吃,而且一定要盯著他吃,不然他就拿錢去買別的東西了。”她頓了頓,接著說:“其實這些吃的也不太健康,但是沒有辦法。”而胡亞洲則告訴記者,自己更喜歡吃外面買的早餐,因為味道好。三年級的何海佳站在路邊,手里拿著油炸食物,她平時都在家吃早餐,但是今天父母有事只能在外面買。她說:“我喜歡在家里吃,一般都是雞蛋、面包和牛奶,家里的更衛生也更健康。”
每個上學的早晨,學校門口都能看到不少學生吃早餐。有的三三兩兩坐在臺階上,更多的孩子站在路旁,啃著買來的包子、香腸、面包等。不少家長陪在孩子身邊,等著小孩吃完早餐才離開。
7點50分過后,校內響起廣播聲,學生們紛紛進入學校,校門口很快恢復了安靜。送完孩子準備離開的劉女士手上拿著一份早餐,她告訴記者:“今天起床有點晚了,到這兒都7點40多了,孩子吃了一根香腸,買的這個夾饃還沒來得及吃就進學校了。”
■ 原因不止一個
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們把早餐拿進校園,坐在教室里安靜地吃呢?記者了解到,其中的原因還不止一個。
果園小學教師龔甲慶說:“不允許學生把早餐帶進校園有幾個原因。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校園環境,另一方面零食也不允許帶到學校,這是為了避免學生之間產生攀比心態。”果園小學還特別成立了安全小組,對學校門口的小店定期檢查,如果發現安全隱患,會及時向上級反映。
安康市初級中學同樣有這樣的規定。每天早晨,學校門口都有老師和禮儀小組值班,其中一項內容就是禁止學生帶早餐進校園。據學校教師胡瀟介紹,教室是一個比較密閉的環境,如果很多學生在教室吃東西,就會使空氣變得渾濁。同時,很多學生愛買餛飩、奶茶等帶有湯湯水水的食物,這給學校的環境衛生帶來了很大壓力。他說:“我們學校每周都有值周班負責校園衛生,每天早晨和下午都要清理校園,上課時間還有兩位保潔員負責校園環境,即使是這樣,衛生壓力還是非常大。”
但是,中學生顯然沒有小學生那樣“聽話”,他們也有自己的對策,一些學生將食物放進書包里帶進教室。對此胡瀟表示,學生這樣做老師也很無奈,因為沒有辦法一一檢查,而早餐對于學生來說又非常重要,也不能強制禁止學生在教室吃東西。
■ 早餐怎么吃才健康?
龔甲慶介紹,學校鼓勵學生在家吃早餐,因為外面賣的早餐不能保證安全和衛生。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孩子都偏愛油炸食品。市中心醫院消化病科主任郭聯斌建議,早餐要避免讓孩子吃油條、油餅等油炸食品和方便食品,這些食物含有很高的脂肪,吃多了也會影響食欲。
然而在家吃的也不一定就是高品質的早餐,郭聯斌告訴記者,實際上理想的早餐應該包括三種食物:以供應能量為主的碳水化合物,以供應蛋白質為主的奶制品、豆制品和禽蛋類食品,以供應無機鹽和維生素為主的蔬菜水果。因此,如果只吃饅頭、喝稀飯的話,早餐的質量也是差的。
“站著吃和坐著吃并沒有太大區別,關鍵是要細嚼慢咽。”郭聯斌說。如此看來,要想高質量地“闖”過早餐這一關,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最好的辦法也就只有父母和孩子都早點起床,留出充裕的早餐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