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波(右一)在車間維修車輛。
在旬陽,提起大學生創業典型,首推陳劍波:“創業明星陳劍波!”提起汽車修理這個行業,同樣首推陳劍波:“修好車,找劍波!”人們用“廣告體”屢屢提及他,感動于他的創業故事。
記者也在關注他,只是采訪一直未能如愿。“忙,脫不開身!”是他婉拒的一個理由。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劍波身高僅一米三幾,這種身體缺陷,曾讓他求學、求職飽受白眼。“說低調,不如說是自信心嚴重不足啊!”陳劍波笑著說。
“算作交流分享吧!我真算不上成功人士,充其量算是有點兒經歷的人。”9月3日,陳劍波終于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邀請,當然記者也看得出來,交流過程他仍然顯得局促、低調。
“創業是為了活下去”
2004年5月,對于陳劍波來說,是鳥槍換炮。
以他為法人代表的汽車修理廠正式注冊成為旬陽縣太極城汽車維修中心,工人增加到18名,廠房面積擴大到1000多平方米,年營業額達180多萬元。這意味著他從“個體工商戶”到“公司化”的華麗轉身。
十年磨一劍。因有劍氣成劍波。陳劍波從“活著”到“活得更好”,轉身也算華麗。
談到當初創業動力,陳劍波一句話道破辛酸:“為了生存。”
1999年8月,從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多媒體運用專業畢業的陳劍波,被分配到蜀河某小學當老師。當時,學校為了穩定教師隊伍,要收取4000元“保證金”。
“不小的數目,家里湊不齊,也湊不起。我決定放棄這個到手的‘鐵飯碗’。”貧困的家庭成員們因4000元押金產生矛盾,這也是他放棄現成工作的原因,多少有些年輕氣盛。以后多少年再提這事,陳劍波總會用“無助”和“莽撞”來評價自己當年的這個決定。
就這樣,剛畢業就失業了。20歲出頭的他,一方面為自己一米三幾的身高感到自卑,另一方面為拿不出4000元錢的家境感到寒心,也讓他為日后的出路擔憂。
他外出闖蕩過,空手而歸。萬般無奈下,他向村里人學習打魚,拿到集市上賣,一天掙個二三十元錢維持生計。2001年,陳劍波向銀行貸了2萬元,在老家旬陽縣棕溪鎮楊河村租地,開荒培育桑樹苗。但由于缺少技術,不到半年樹苗死了一大半。2002年,旬陽退耕還林力度加大,鎮林業站干部建議他去經營國槐、刺柏等樹苗生意。陳劍波通過貸款,從西安戶縣、周至縣批發了一批樹苗,賣給當地政府。樹苗生意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萬元。
這筆錢很快就派上了大用場。2002年下半年,陳劍波三哥苦心經營的汽車修理廠遭遇橫禍,一名工人在外出救援事故車時,車輛側翻,車損人亡。醫藥費加上賠款共50多萬,作為當時家里“最有錢”的人,陳劍波掏空所有的積蓄。
遭受重創的三哥,打算忍痛割愛,把廠子“盤”出去,騰出資金還債。“三哥,廠子交給我吧!”經過再三考量,陳劍波決定接手修理廠,他知道,“這廠子可是三哥的‘命根子’啊!”
三哥手中這個位于縣城上渡口的汽車修理廠,實際上是一個由3人組成的小門店,面積不足100平方米,店里唯一值錢的東西是一把價值3000多元的噴槍。面對這個“爛攤子”,陳劍波向工人交心:“別急,錢一分都不會少你們。愿意繼續跟我干,我一定不會虧待你們。”
一無業務,二無周轉資金,修理廠日常運轉舉步維艱。為了尋找出路,陳劍波利用自己做生意時積累的人脈,接單熟人業務,對老客戶進行回訪,推出優惠措施增加客源。
那幾年,陳劍波拖著矮小的身軀,訪問旬陽幾乎所有有車戶,拉關系套近乎,給承諾,有的先修理試用,滿意了再給錢,慢慢地,修理廠的業務有了起色,個人生存的問題也有了起色。
“人往高處走,人活一世不僅是生存!”陳劍波告訴記者。
“給企業煉成兩個金翅膀”
有了自己的小天下,陳劍波要煉出自己更硬的翅膀。
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客戶群的增加,陳劍波的企業到了發展瓶頸,“廠子占地面積小,倒騰不開;客戶要求多,眾口難調;車輛更新換代快,維修技術難度越來越大。”
喜憂參半的陳劍波開始為企業發展另做打算再找出路。恰逢這時,旬陽生態工業園區向他拋來橄欖枝,期望企業能進入園區發展。陳劍波沒有錯過這個好機會,他知道,給企業發展搭建一個更大舞臺的時機到了。
2011年12月30日,陳劍波的公司正式落戶旬陽縣生態工業園區,占地面積擴展到4000多平方米。此時,公司積攢了一定的人脈和口碑,運營漸入佳境。
公司遷建,不僅要占據區位優勢,而且要改變過去粗放的經營模式,讓服務質量引領企業發展、成就品牌,成為基業常青的核心競爭力。基于這一認識,企業落戶工業園區后,陳劍波揮響三鞭:招聘業務精湛的新員工;邀請汽修專家,對新老員工開展維修技能培訓;購置了一批檢測維修設備,提升服務水平。
在旬陽范圍內,陳劍波有句常說的話:“技術不敢說是最新的,但一定是最過硬的!”從最初只能修理雜牌車,到大量接單進口車、品牌車,這就是說服力。在陳劍波的修理廠,場地上擺滿了待修的車,記者看到有好幾輛是奧迪車。
質量是陳劍波的一個翅膀,另一個翅膀就是服務。
生意不再發愁了,陳劍波卻更小心了。他堅持定期親自做客戶回訪,有問題及時提供后續服務。目前,他正在探索建立“汽車管家”服務模式,像國外的“家庭醫生”一樣,對車主提供點對點服務,技術服務團隊24小時開機待候,隨時提供技術咨詢、緊急救助。
這個模式體現了以車為本,以人為本。管家式的周到服務,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車主的養車成本,許多小問題及時排除,節省了大修的費用,定期維護提示,也增進了與客戶的魚水關系。
陳劍波認為,在汽修市場普遍缺乏誠信的當下,大力植入客戶忠誠,這其實正是業界突圍提升的關鍵。
兩個有力的翅膀,是陳劍波的左膀右臂,讓他飛得更高遠。時下他廠子擁有員工40余人,固定資產1200余萬元。汽車維修的客戶源輻射到臨近縣區,年修車量3000余臺次、營業額超過1000萬元,成為旬陽縣汽車修理行業名副其實的“大拇哥”。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不出啥”
前些日子,他悄悄替三哥還了銀行5萬元貸款,這個消息他并沒有告訴三哥。當年接受三哥的修理廠,在陳劍波心中,其實另有一番感恩。幫助三哥走出困難,他心里踏實。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他都是一個能吃虧,而且做好事不求回報的人。他常說:“吃虧是福,有舍才有得。多看別人的長處,多記他人的好處,路才會越走越寬。”
2011年春節前夕,該縣廟坪鄉的一位轎車車主因為擔心公司的修理技術,準備將已經拉到修理車間的汽車運到別處修理。為了不影響聲譽,陳劍波向車主作出“修不好不要錢,修壞了給你賠”的承諾。3天后,當陳劍波集中公司最好的維修人員,使用最好的配件,將修好的汽車交到車主手中時,車主硬是找了一個“瑕疵”,聲稱對維修結果不滿意。陳劍波二話不說,隨即免去了1萬多元的維修費用。“吃了個‘啞巴虧’,賠了好幾天功夫,還倒貼了1萬多,心里很憋屈。”在愛人王國秀看來,他完全可以讓車主去其他專業維修公司檢測,為自己的維修結果找一個合情合理的說法。但是陳劍波卻認為,“吃點虧沒啥,下次汲取教訓就行了。”
熟悉他的人告訴記者,這些年他一直在堅持做公益,資助貧困學生、捐款賑災等所有投入慈善的資金加起來少說也有幾十萬元。但他卻從不提這些事情,在他的觀念里,慈善是藏在內心的事業。他從未宣傳過自己做慈善的事,很多人說他不會造勢,他卻笑著說:“做慈善是做內心,說出來就假了!”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不出啥。”這句話一直是陳劍波與人相處、自我平衡的座右銘。
“人人都是主人家!”
陳劍波富了,還是開一輛多年的老舊車。去年,幾個朋友看不過眼了,背著他去給他買了一輛新車。車回來后,他很是不安,把全體員工召集攏,不是說工作,而是專門向員工解釋買車是怎么回事,請求大家諒解。
工人們說,錢是你自己的,想怎么花都行。
但陳劍波不這么看,廠子是自己的,更是員工的。老板把錢花在享樂上,工人就會把智慧浪費在瞎整上。這是陳劍波管理上的一個特點,民營企業,行使的卻是民主化管理,哪個員工提了合理化建議,他一定通報獎勵。誰堅持了質量標準,就算加大了成本,他也是獎字當先。
在陳劍波的廠子里,員工有工齡,工齡有津貼,員工的業績積累成貢獻,貢獻變成真金白銀,變成帶薪年假,干好干壞絕不一個樣。每周再忙,廠子都要安排職工學習,學文化,學政策,學新技術,甚至學《論語》,“一個人不喜歡學習新東西,車都修不好!”他經常拿自己做例子,引導員工做高素養的人。
在陳劍波的公司里,很少有人把他當領導。每次上班時,員工都會和家人一樣向他打招呼。公司有免費的食堂,僅職工伙食費,企業一年就要開支10余萬元。員工住的宿舍設備齊全,資歷老的員工很多都住進了兩室一廳的“標準間”。公司實行廠長管大事,小問題員工在一起商量解決,稍大一點事,車間主任拿主意。陳劍波說:“表面上看,好像將我‘架空’了,實際上是給員工一個寬松的發展空間,捆綁住他的手腳,會掣肘企業的發展,員工沒有主人意識,離垮臺就不遠。”
采訪中,陳劍波因為肺炎已經連續到醫院打了3天針,和記者交談時,總是不自覺地咳嗽,醫生建議他住院,他自己卻堅持上班。其實這些年,公司在妻子的協助下,已經打理得井井有條,他完全可以放下擔子,等病好了再上班,可是在醫院里,他總放不下公司的事情。
也有人曾經勸過他,不要再經營汽車修理公司了,按他現在積累的資金和人脈,完全可以做其他利潤更高、更輕松的職業,但是他反復思考,自己不干了,這些跟了他那么多年的員工怎么辦呢?也正是這份責任感支撐著他將公司做大做強,為更多人提供就業崗位。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工人把車修得好,“逢年過節,我給他作揖敬酒。你尊人一寸,人敬你一尺。”“我把修理廠辦好,工人跟著我有保障,就是人生價值!”這些都是陳劍波的心里話。
記者采訪當日,市、縣人社部門的領導一起前往陳劍波的修理廠調研。聽了這些年他打拼的經歷,詳細查看了企業經營狀況后,市人社局提出一個構想,待條件允許,在他的汽車修理廠里成立“安康技術學院實訓基地”,為安康技師學院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同時從省上爭取扶持資金,幫助陳劍波購買廠里需要的維修器材。
對于陳劍波來說,無疑又是一個豐收季,收獲著政府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關心,還有自己做大企業,回報社會的信心和決心。
記者 吳昌勇 實習記者 肖兵 通訊員 張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