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轉型中挖掘綠色財富 ——安康林業發展系列報道之山林經濟觀察
記者 屈善施 羅先安 熊鋒
云卷云舒,時光荏苒。
作為全省林業大市,安康曾經為傳統林業的繁榮而無比自豪。曾經代表整個陜西的蠶桑產業、獨樹一幟的木頭經濟、獨具特色的秦巴藥谷、享譽國內外的牛王牌生漆……很多個傳統林業經濟的“驕傲”,讓安康名噪一時。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和工業化發展,安康的傳統林業經濟被勞務經濟所替代,林產品被工業品所替代,青山沒有變成金山銀山,沒有給農民帶來更大的效益。
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如何實現林業生產發展方式的轉變,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安康林業人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提出了“實施一個調整,加快兩個轉變,推進三個提高”的林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山林經濟產業,把綠色山林變成綠色銀行,安康的民生林業成為陜西林業的新亮點。
發揮優勢:發展六大產業
山地面積超過93%、林業用地占國土面積的81.6%,林地是耕地5倍多的安康,未來的發展優勢在山,潛力在山,希望在山。
市委書記郭青說:“發展山林經濟,國土增綠、產業增效、農民增收,我們一定要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之成為我市循環發展的一張響亮名片。”
山林經濟既是美麗的,也是富裕的。市林業局長李本增談到近十年來安康林業的發展成就如數家珍,按照興林富民的發展思路,我們堅持“綠起來”與“富起來”的有機結合,轉變發展方式,壯大林業產業,增加林農收入,大力發展富硒茶飲、特色林果、蠶桑絲綢、綠化苗木、林下種養、山林休閑旅游六大重點產業,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與富民增收雙贏目標,山林經濟已逐步成為安康的一張新名片,為我省山區發展生態產業探出了一條新路。
截止2013年底,全市特色經濟林達到648萬畝,林業總產值達到65.5億元,農民人均林業收入2500元。建成萬畝特色經濟林基地鎮86個、千畝強村528個、百畝大戶1460個,啟動建設現代林業園區121個;開發建設森林公園11個,森林旅游景區12處、景點87個,建成4A級生態景區4個。
紫陽縣雙橋鎮六河村的陳益茂,是遠近聞名的“厚樸大王”,在他帶動下全村厚樸種植面積近兩萬畝,涉及農戶400余戶,戶均擁有40多畝,人均10余畝,全村僅厚樸一項產值就達400萬余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如今已成為“厚樸第一村”。這僅僅是我市“一村一業”推動山林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觀念轉變:發展業主林業
山坡有“被子”,林農有票子,是國家的生態需求和林農的致富需要。但是,在秦巴山區腹地的安康,要拔掉“窮根子”,靠傳統山林經濟和一家一戶的林農“單打獨斗”永遠也完不成,要發展現代林業就必須要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林業、用市場經濟觀念發展林業生產。
在旬陽縣呂河鎮,江森源公司在呂河鎮敖院社區一期租賃500畝土地用于油用牡丹栽培示范;太極緣公司流轉土地建立拐棗示范園,并建立加工廠從事 “拐棗”飲料的生產;在白柳鎮,新森林公司流轉農民土地600畝種植白芨等中藥材,類似的林業示范園遍布安康各縣區。李本增還介紹到,發展業主林業,真正解決了誰投資、誰受益,誰種地和種什么的問題,有效促進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既可以提高山林經濟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也可以減少生產的盲目性,與大市場接軌,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近年來,伴隨著生態林業建設的步伐,安康林業經濟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明晰。通過走訪幾個縣區,記者發現,在林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下,培植原有優勢林業產品或者引進新的林業產品、林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成為我市山林經濟發展的普遍格局。
幾年來,安康市全力發展業主林業,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注入山林資源進行規模化開發,不斷激發山林經濟的發展活力。目前,全市有9個縣區建成了縣級林權交易服務中心,發展專業合作社和協會233個,加入農戶29000多戶,合作經營林地78萬多畝,提高了林農的組織化水平和市場應對能力。
在林業產業化的基礎上,注重培育職業化林農。市縣林業部門把一家一戶的單個林農組織起來,宣傳經濟林發展政策,普及林果現代管理知識和技術要領,使林農們從最初的“單打獨斗”發展到如今的專業合作社“抱團取暖”。2013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評選出4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寧陜縣匯誠食用菌、旬陽縣趙灣富民蠶桑、紫陽縣紅椿鎮盤龍茶葉專業合作社入列,安康成為入選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