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余興福)黃曉德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紫陽縣煥古鎮一名普通干部。2005年退伍轉業安置到煥古鎮工作后,和金塘村的老百姓朝夕相處,黃曉德成為村民們代跑的腿、代寫的筆、代說的嘴,成了他們離不開的人。給群眾當好辦事員,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金塘村地處漢江以北,和集鎮遙遙相望,是煥古鎮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村,也是全鎮唯一不通公路到集鎮的村。他包聯的三四組又是全村基礎設施和經濟條件最差的區域,全村僅有一條通往漢江碼頭的土路。青壯年勞力大量外出,“三留守”人員眾多。群眾發展積極性不高,缺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84戶中,五保和低保戶就有31戶,到最遠的彪銀滿家,步行至少要3個多鐘頭。他就這樣走了幾年。
金塘村年近八旬的老人彪忠青老人到鎮上辦理高齡補貼時,沒帶戶口簿和身份證。他找到黃曉德,讓他跟民政辦干部說說情,工作人員解釋說,縣信用聯社打印補貼款存折時,必須核對身份信息,一旦有誤,將影響老人享受補貼。老人到鎮上要走山路還要走水路,往返三四十里才能拿來證件。一個小小的證件,讓老人如此吃苦受累,黃曉德心中很不是滋味。怎樣使村民辦事少跑路、少花錢?這件事使他萌生了建立民情信息庫的想法。
說干就干,他用了近三個月的時間,走村串戶收集資料、采集照片,在電腦里分戶建文件夾,里面儲存了戶口簿、身份證、房屋及個人照片等相關資料。誰該領取養老保險金,誰該享受高齡補貼,打開資料庫一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他站辦所需要金塘村某一方面的資料,也能一找一個準,群眾再也不為差一個證件來回跑路,務工人員再也不用擔心證件不在家而漏掉優惠政策。
平時動動腦子,群眾辦事就不用繞圈子,這讓黃曉德看到了包組聯戶干部的價值,也堅定了他創新工作方法的信心。
針對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務工的現狀,為了更方便快捷地把惠民政策、致富信息傳遞到他們手中,黃曉德于2012年1月建起了一個叫“魅力金塘”的QQ群,現在群成員已發展到173人,成了外出務工人員聯系家鄉的“千里眼”,本地村民辦理事項的“順風耳”,鎮黨委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直通車”。2013年6月,一個名叫“煙圈,我的寂寞”的網友在群里留言說不想在外面干了,想回家找點事做,黃曉德主動聯系他,聽了他的想法,便鼓勵他回鄉發展林下養殖。這個網友就是現在的金塘村順華養羊場老板王賢華,從2013年8月份開始籌建養羊廠,黃曉德全程協助他踏勘選址、流轉土地、建設廠房、購買種羊。如今,總投資300萬元的養羊廠已經建成,占地3500平方米,存欄本地山羊達到420只。
村民白天都在地里忙活,召集群眾會很困難。黃曉德和村組干部商議,制定并施行了金塘村“夜會”制度,每個月不定期利用一個晚上召開群眾會。給他們講形勢,送政策,教技術。大小事情同群眾商量,溝通思想,統一認識。村民之間有了矛盾,在會上讓大家評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是有了這個“夜會”,村里人心齊了,干勁足了,奔小康的心勁高了,一項項工作也開展起來了。短短幾年時間,群眾盼望多年的通村路硬化了、標準化本地茶園發展起來了、茶葉加工廠建起來了、人畜飲水工程修起來了,群眾高興了,黃曉德的“口碑”也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