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看多了有關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所以每到國慶節臨近,總是不由地回想那些崢嶸的歲月和劇情里的人與事。那日閑暇,突發奇想,于是打開手機搜索引擎試圖找找當地是否也有與建國或者新中國建設相關的地名或老店,沒想到,在境內偏僻的大山深處,竟然還藏著這樣一處極富“時代色彩”并以“建國”命名的小村莊。懷著好奇與崇敬,于是利用休班的機會,我約上好友,驅車百十公里,前往安康市嵐皋縣鐵爐鎮建國村一探究竟。
汽車沿崎嶇的通鄉公路一路前行,經嵐皋縣民主鎮后向西北方向再前行十來公里就到了鐵爐鎮,由于雨后瀛湖水位上升,鎮旁邊自漢江經山澗小河回流上來的水域比平時要寬出很多,恍然間竟給人一種身在水鄉的錯覺。建國村還在鎮政府西北方向約四、五公里的漢江河邊上,屬紫陽、嵐皋、漢濱三縣匯接之處。現雖有通村公路直達,但在以前,交通很不方便,山大坡陡、土地貧脊,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襄渝鐵路的全線貫通和安康火石巖水電站的建成蓄水,建國村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才逐步得到了改善。
據老支書陳光發介紹,解放前這里叫月池臺村。關于月池臺的由來,在當地流傳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據說境內漢江河邊有一處洄水灣,水質極其清澈明亮,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月宮中的嫦娥都會來此沐浴更衣,故名“月池”,“池”旁不大的一塊平地,也就因此得名月池臺。新中國成立后,先是隸屬于嵐皋縣民主區大道河鄉管轄,后來在撤區建鄉并鎮時劃歸給現在的鐵爐鎮。談及為什么后來改為建國村,陳支書娓娓道來,說這個村名其實與他的父親有著很大的關系:其父名叫陳選彪,雖沒上過學,但因天資聰穎,在當地十里八村是個有名的能人,解放初期,還多次協助地方干部開展土地改革和群眾工作,在當地也很有威望。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全國各地百廢待興,為調動村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生產干勁,同時也為表達大家對新生活的期待和信心,在他的提議下,1955年月池臺村易名為建國村,取以干克難、勤儉建國之意!
改革開放前,這里是大道河人民公社領導下的一個偏遠山區生產大隊,全村共有人口534人,但可耕地面積僅有600余畝坡地,人均口糧不到280斤,村民生活極度貧困。改革開放后,建國村在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積極發展農業生產,除著力解決好村民口糧需要外,還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山林經濟和魔竽產業,通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全村經濟發展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改善,村民年平均收入也由1980年的100余元提高到1991年的1300余元,昔日掙扎于溫飽線上的貧困村一躍而為遠近聞名的富足村。支書陳光發也因此被授予陜西省“勞動模范”光榮稱號,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獎勵。
上世紀末,隨著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村支部一班人再一次解放思想,審時度勢。在保持原有經濟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又積極鼓勵村民大力發展網箱養殖和內河航運,同時鼓勵其他適齡青年和富余勞力走出大山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務工或進城創業,很快,全村的經濟面貌得到更大改觀,村民的整體收入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至2013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達7100元,僅網箱養魚和魔芋種植這兩項,年人均增長即達2000余元。如今的建國村,組組通路,家家通電,電視、電話、摩托車這些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早已進入尋找百姓家,一些頭腦活泛的年輕人在外面掙了大錢后也紛紛回到家鄉買了小車蓋起了樓房。建國村,這個曾經出門全靠二腳走、運輸全靠挑和簍的貧困小山村正沐浴著改革的春風一步步向小康路上大步邁進……
遠眺建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