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記者 韋東)轟鳴的機械聲之后,一箱箱玉米從收獲機中傾瀉而下,頓時堆積在我們的面前。剛才還是一排排矗立待收的玉米,片刻間一次性完成了摘穗、剝皮、果穗裝箱、秸稈粉碎還田。
站在記者身邊的漢濱區大同鎮同心村四組農民陳玉蓮,在自家地里看到了這一幕的發生,她滿臉喜悅情不自禁地說,太神奇了,機械化又快又好!
機收玉米演示在我市是第一次。讓參加9月3日全市“三秋”農機作業現場暨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推進會的同志大開眼界備受鼓舞。
現場會以觀摩走訪、演示推介、工作座談的形式在漢陰、漢濱兩地舉行,與會人員興致勃勃參觀了漢陰縣蒲溪鎮先鋒、漢濱區大通兩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玉米、水稻新機械收獲演示。
記者采訪得知,我市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呈方興未艾之勢,全市已發展農機大戶近200戶,農機專業合作社注冊總數達到35家。還有的正在積極籌建之中。
市農機局局長汪成安對記者說,我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50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15.81%。提升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大力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型主體,是農機部門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汪成安讓記者給廣大農民傳遞個政策信息,今年我市推出三項舉措聚力破解農機化推廣瓶頸:一是,市上將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的基礎上,對農作物播種和收獲關鍵環節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引進、試驗示范實施再補助政策(率陜南之先,去年已補助30萬元);二是,市農機局與陜西農村信用合作社安康辦事處達成共識,各縣區信用社積極為農戶購機提供信貸支持;三是,今年開展標準化農機專業合作社創建活動,市財政將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驗收合格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給予一定的獎補。
尤為可喜的是,各縣區在推進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中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涌現出了旬陽廟坪、漢陰先鋒、漢濱大通、平利盛豐等不同發展模式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先進典型。
發展較快的旬陽縣,已注冊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12個,參社社員戶數3466戶,去年合作社作業面積達到7.5萬畝。已成立了7年的廟坪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332 名。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運行機制,實現了合作社與農戶的互利共贏。農機作業合作社純收入達58.6萬元。示范區農戶實現增收64.8萬元。
漢濱去年累計農機作業面積達86萬畝,農機經營總收入8202萬元,耕種收綜合農機化水平達37.7%,農機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達18.6%。目前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