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清華 汪紫薇
初秋的西河村,薄霧纏繞著山腰,溪水撞擊著巖石,飛濺的水霧滲進空氣里,一排排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地點綴在朱溪河畔,猶如靈動活潑的音符,歡快地奏響著鄉村振興的動人旋律。
自2018年開始,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定點幫扶嵐皋縣南宮山鎮西河村,選派駐村工作隊如種子般深深扎根于此,用人大力量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書寫了一段“輸血”與“造血”并舉、民心與初心相融的發展篇章。
“三養一種”開啟產業致富大門
“再過兩個多月,我們村的獼猴桃就要上市嘍!到那時,銷售收入預計可達20萬元呢!”西河村黨支部書記、生態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曹禮兵的話語中滿是憧憬與期待。
走進西河村二組獼猴桃產業園區,頭頂的藤蔓織成密不透風的綠穹,滴灌帶噴出的水霧落在枝葉上,泛著珍珠般的光澤。“多虧了這些滴灌設施,讓園區度過了這三年的持續干旱天氣。”曹禮兵介紹。為了解決獼猴桃園區的后期管護問題,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通過多方協調,爭取130余萬元資金建設了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徹底解決了園區的灌溉問題,配合包聯單位省農機化中心,爭取50余萬元資金建設了軌道車,徹底解決了園區的運輸問題。正在園區清除雜草的村民廖禮斌介紹,該園區流轉了他們5畝土地,每畝地一年租金是300塊錢,加上他們夫妻在這個園區務工,一年能掙一萬五千塊錢左右。
曾幾何時,西河村的村民們主要依靠種植玉米、土豆以及外出務工來維持生計,村集體收入非常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面對困境,市人大常委會機關第一批駐村工作隊在2018年就開始精心謀劃產業,他們立足村情實際,經過多方調研論證,確定了養雞、養豬、養蜂,種植厚樸的“三養一種”特色種養產業模式,成立了南宮山硒河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當地群眾鋪就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快車道。
八年來,駐村工作隊錨定“三養一種”不松勁,一棒接著一棒跑,一茬接著一茬干,引導和帶領群眾,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以南宮山硒河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發揮農民合作社和能人大戶、產業帶頭人的帶動效能,初步形成了養殖土雞3萬余羽、養豬2000余頭、養蜂1200余箱,種植厚樸3200畝、洋荷姜400畝的產業規模。如今,這些產業如同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不僅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更讓鄉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而村集體傾力打造的241畝標準化獼猴桃產業園,更成了鄉村振興的亮眼名片。一顆顆飽滿的果實從青澀到成熟,見證著鄉村產業的茁壯成長,也承載著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張藍圖繪就宜居宜業和美愿景
西河村位于山大溝深的巴山深處,村里基礎條件落后,人口居住分散,在脫貧攻堅期間屬于典型的深度貧困村,唯一的通村水泥路既是生產通道,更是生命通道。2017年洪水沖毀了這條道路,讓該村成了“孤島”,西河村原黨支部書記王文魁回憶起這場特大洪水后的場景仍心有余悸。駐村工作隊進駐后,將修復水毀道路作為“破冰”之舉,第二周便跑縣交通局協調,第三周水毀道路修復工程就破土動工。隨著駐村幫扶工作的深入推進,一個以基礎設施改善為重點、產業發展為核心、鄉村振興為愿景,最終實現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發展新圖景逐漸鋪開。
自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定點幫扶后,一筆筆幫扶資金如“及時雨”般注入該村:416萬元用于公路修復,140萬元建設便民橋,40萬元修復水毀河堤,21萬元建設標準化化糞池,70余萬元硬化產業道路,10余萬元改造通村道路急彎陡坡路段……八年來,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通過多方協調,累計向該村爭取資金1500余萬元,幫助村里改建橋梁,讓曾經破舊的橋梁煥然一新,成為連接村莊與外界的重要通道;修路工程讓村莊的交通更加便捷,村民們出行不再艱難;改造飲水設施等基礎工程,確保村民們喝上干凈水、安全水。與此同時,組織127戶群眾易地搬遷到嵐皋縣城和南宮山鎮集中安置,讓474人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幸福生活。
在人居環境整治中,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引導廣大群眾積極開展“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專項行動,大力實施“拆違建、清四亂、除殘垣、建家園”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拆除空心房和爛棚20余處,提升改造院房32戶,修建聯戶路2000余米,常態化對村級道路、河道垃圾進行清理。如今,西河村農戶房前屋后的雜草堆變成了小菜園、小花園,家門口、大樹下,老人們悠閑地曬著太陽,拉著家常,歡聲笑語回蕩在鄉間,一幅和諧美好、充滿生活氣息的鄉村畫卷生動地展現在眼前。
黨建引領打造人大“幫扶鐵軍”
西河村委會所在地位于過去朱溪河鄉政府駐地,這里距離嵐皋縣城50余公里,隨著實施易地搬遷,周圍群眾大部分都走出了朱溪河,留下大片耕地、林地和公路沿線的部分農戶在此,這里也是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駐村工作隊開展工作的主要陣地。
八年來,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先后選派6批次9名黨員干部駐村,工作人員堅持吃住在村,扎實履行建強村黨組織、推進強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為民辦事服務4項職責任務,積極開展防返貧監測、產業就業幫扶、惠民政策落實等工作,有效解決了政策落實“最后一米”的問題。同時,充分發揮人大系統的職能作用,將全過程人民民主有機融入駐村幫扶工作之中。“用人大力量助力鄉村振興,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義務。”這是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對駐村工作隊提出的殷切希望。
西河村五組村民張勇的妻子突患重病,讓這個剛剛脫貧的家庭又陷入困境。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駐村工作隊及時入戶走訪了解情況,通過召開會議研判,將張勇一家納入監測對象,同時聯系當地民政部門將臨時救助資金送到他們手中,協助申請了農村低保,同時聯系社會愛心組織對一個孩子進行資助,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駐村第一書記陶東辰自掏腰包為困難群眾購買慰問物資,積極與社會愛心組織協調慰問資金累計15萬余元。還有駐村隊員發揮10余年從事愛心助學公益活動的優勢,聯系麗姐助學基金負責人、安康市第五屆人大代表孫麗,對西河村30名學生進行長期資助。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多次到村走訪調研、慰問困難群眾,形成了從領導到一般黨員干部,人人關心定點幫扶、人人落實幫扶責任的格局,用真情幫扶匯聚起鄉村振興滿滿的正能量。截至目前,全村10戶監測戶均已落實幫扶措施,7戶已穩定消除風險。
“全員參與、盡銳出戰”是人大機關幫扶的底色。55名機關黨員干部與55戶群眾結對認親,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同時,充分發揮密切聯系群眾、村情民意收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人大干部履職與入戶走訪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拉家常、聽民聲、解民憂,加強法治教育宣傳普及,引導群眾用法治手段妥善化解各種矛盾糾紛,著力將定點幫扶村打造成民意民智“直通車”、人大機關和人民群眾“連心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大平臺”。在黨建引領和人大干部的引導下,“誠孝儉勤和”新民風深入人心,村民議事會有效化解糾紛,“紅黑榜”促進鄉風文明,基層治理從“靠干部管”變成“大家管”。
從脫貧攻堅的“破冰”到鄉村振興的“深耕”,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工作隊用八年時光,讓西河村穩步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邁進。當夕陽為連綿的青山鍍上金邊,村口的溪水仍在靜靜流淌,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于堅守與蛻變的故事——這里的山記得,這里的水記得,這里的人,更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