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梁玖成
9月6日,省委組織部印發2025年第一批“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專項入選人員名單,我市兩家企業與兩所高校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成功入選該名單,實現了安康市在校企共用模式上零的突破。
一直以來,安康企業和高校面臨引才難、留才難、用才成本高等問題,制約了重點產業和企業在產業升級、技術創新上的發展步伐。在全省“校招共用”政策引領下,我市充分利用省內知名高校吸引和集聚人才優勢,打通高校引進、與企業共同使用的“人才壁壘”,積極推介人才招引政策,首批成功引進的2名高層次人才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教授舒遠紅和安康學院蠶桑重點實驗室博士呂婷,分別成功與嵐皋縣燭山食業有限公司和安康市蠶種場有限公司簽訂項目合作協議,為加速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及科研成果轉化、幫助地方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企業出題,人才答題,加速產學研深度融合。“傳統桑葉養蠶模式受限于土地、勞動力、季節和病蟲害等多重因素,發展空間十分受限。我們想通過研發選育出富硒人工飼料的蠶品種,來擺脫氣候、地理位置等客觀因素對養蠶的制約,促進蠶桑產業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進一步鞏固安康市蠶種場有限公司在西北地區蠶種生產的引領地位。”安康市蠶種場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劉波信心滿滿地說。“校招共用”政策的實施充分發揮了安康學院在蠶桑領域上的研究優勢,提升安康市蠶種場在育種上的整體實力,推動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和協同創新,實現互利共贏。
按照《陜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實施辦法(試行)》,省財政將給予依托高校“校招共用”引進人才年度薪酬50%、每年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經費補貼,連續支持3年,并在編制、省級人才計劃申報、生活服務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這將進一步減輕企業用才成本,為人才吃下“定心丸”,激發高校人才創新活力潛力,推動更多人才智力向重點優勢產業集聚。
用好政策“金鑰匙”,撬動產業發展“新引擎”。為推動“校招共用”提質擴面增效,2025年7月,市委組織部圍繞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態旅游、現代物流、毛絨玩具、秦巴醫藥、交通裝備、消費電子、數據產業等9條市級重點產業鏈人才和技術需求,配套制定《安康市“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實施辦法(試行)》,鼓勵和支持重點產業鏈牽頭單位和重點企業根據發展需要,依托安康學院、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和市屬科研院所引進博士或副高級以上職稱專家和科研團隊,助推人才與企業“雙向奔赴”。
對地方發展而言,政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于既有自己的特色亮點,又能有效落地。“我們通過市級財政專門設立安康市‘校招共用’專項資金,3年支持期內給予依托高校院所引進人才薪酬80%、每年最低不少于30萬元、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薪酬待遇,并對在安領辦創辦企業的專家人才或團隊租賃辦公、研發和生產用房等給予最高50萬元的補貼政策支持。”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張文兵介紹,“特色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安康市‘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政策是陜西省‘校招共用’政策在我市的探索實踐和延伸突破,有利于我們提升區域人才競爭力,厚植產業發展人才根基。”
安康市“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政策實施以來,市直有關部門和縣(市、區)通過項目包抓、企業包聯等方式大力宣傳,上門精準指導,全市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重大創新平臺積極響應,共征集引才用才需求50余項。“安康市‘校招共用’政策對我們引才用才支持力度很大,能夠有效解決我們獨立引進高層次人才時面臨的薪資待遇低、平臺支撐不足等難題。”安康柏盛富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榮軍表示,“這項政策給企業幫了大忙,我們正在開展的富硒魔芋加工設備智能化及綠色化提升項目,急需專業化的高層次人才來解決技術難題,目前已經和陜西師范大學、陜西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進行初步對接,準備通過這項政策把我們需要的人才引回來。有政府牽線、政策保障、高校支持,相信我們企業集聚的人才會越來越多,產業發展會越來越好。”
安康市將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據全市“校招共用”引才用才需求清單發布公告、組織報名、開展評審,通過專家人才長期駐企服務、平臺共建、校企合作、科研攻關等方式,幫助重點產業和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吸引更多人才來安留安興安,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