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記者 楊光 通訊員 儲茂銀
8月20日,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在位于紫陽縣城關鎮和平村的陜西省紫陽縣益品源茶業有限公司,富硒茶園已響起陣陣沙沙聲。幾名茶農指尖翻飛,將帶著露水的嫩芽收入竹簍,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茶香。
這片北緯32度的山地,因土壤中天然富集的硒元素,孕育出獨特的紫陽富硒茶。如今,這種曾藏在秦巴深山的“土特產”,正沿著一條貫通產銷的產業鏈,蝶變為茶葉年產量超萬噸、年綜合產值近70億元的“潮商品”,書寫老產業煥發新活力的振興故事。
8月20日,陜西省紫陽縣益品源茶業有限公司員工在加工綠茶。 陜西日報記者 楊光攝
筑牢根基
從零散種植到標準基地
“過去,村里人大都是憑著老經驗種茶。現在不一樣了,有了專家指導,全得按標準來種。像我家這20畝茶園,從施肥到采摘全都是按照規范在操作。”煥古鎮大連村一組茶農鄭學兵蹲在自家茶園里,手里捏著一片剛采摘的茶葉,向記者展示葉片的完整度。
“富硒是紫陽茶的核心優勢,但多年來分散的種植模式讓品質難以穩定。這就像一串珍珠,如果線不結實,珠子再好也成不了精品。”紫陽縣茶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謝立安解釋。為此,紫陽縣從2018年起推進“茶園革命”,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將零散茶園整合為連片基地。
在標準化建設中,紫陽縣委、縣政府連續打出“組合拳”:劃定26萬畝富硒茶核心產區,嚴禁使用高毒農藥;建立土壤硒含量動態監測網,給每個茶園制作“硒含量身份證”;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家團隊駐點指導,推廣有機肥替代、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截至目前,全縣標準化茶園面積達10萬畝,帶動80%以上茶農規范種植。
“去年,茶葉畝產提高了10%,收購價每斤漲了十來塊錢。這一漲一升,多掙了不少。”鄭學兵算起賬來滿臉笑意。
標準化提升了茶葉產量,更讓紫陽茶有了“品質底氣”。2023年,紫陽富硒茶通過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升級認證,檢測指標從18項增至36項,成為全國富硒茶領域的品質標桿。
打通脈絡
從深山好茶到熱銷茶品
“請大家看過來,這茶湯清澈明亮,入口有蘭花香,它來自中國富硒茶之鄉——紫陽!”鏡頭前,主播小李向直播間里的粉絲介紹產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紫陽縣曾長期面臨“好茶賣不出好價”的困境。
為破解這一難題,當地政府組建茶香營銷專班,線上線下同步發力。線上,與京東、抖音等平臺合作,培育200余名“茶主播”,年直播帶貨超3000場;線下,在北京、蘭州等城市設立紫陽富硒茶體驗館,舉辦品鑒會、推介會50余場。
“以前,我們的茶葉靠批發商上門收;現在,我們自己能直接觸達消費者。”紫陽縣煥古鎮茶葉合作社負責人、紫陽縣煥古鎮煥茗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變雙展示著手機里的訂單說,“最遠的訂單來自烏魯木齊。客戶說喝了我們的富硒茶,睡眠都變好了。”
如今,紫陽茶的銷售網絡已覆蓋全國30個省市,線上銷售額占比15%,較5年前提升了8個百分點。
延鏈補鏈
從傳統茶葉到創意產品
在紫陽縣城關鎮塘么子溝村茶業協會,一款形似小青柑的新產品吸引了記者。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用當地出產的小金橘生產的金橘茶,一經推出便供不應求。
記者發現,一旁的展柜里,除了桂花紅茶、陳皮白茶等茶品,富硒茶月餅、茶葉面膜等“創意產品”琳瑯滿目。
“老產業要想煥發出新活力,就必須打破‘就茶賣茶’的固定思維!”紫陽縣茶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聶旺介紹,紫陽茶如今已從單一的飲品拓展為“茶飲+食品+文創+康養”的產業集群。
家里種茶、廠里上班、景區擺攤,一年收入8萬多元。紅椿鎮村民陳世翠一家的生活,是當地茶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縮影。
陳世翠的丈夫在茶園務工,兒子在茶葉加工廠上班,自己則在茶旅景區售賣土特產,一家人的生活與茶產業緊密相連。伴隨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紫陽縣的鄉村面貌也在發生著深刻變革。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截至目前,全縣茶企、茶廠已達446家,其中獲SC認證(食品生產許可認證)的達146家;全縣茶葉專業村56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帶動3.2萬戶農戶從事茶產業,戶均年增收3萬元。曾經的貧困戶中,80%通過種茶、制茶脫貧增收。”聶旺說。
從標準化基地里的“綠色希望”,到直播間里的“指尖經濟”,再到創意工坊里的“跨界融合”,紫陽富硒茶的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閃耀著創新的光芒。這一片片小小的綠葉,不僅承載著秦巴山區人民的希望,如今還以更鮮活的姿態香飄遠方。
正如當地茶農常說的:“每一片茶葉里都藏著紫陽的密碼,解鎖了它,就打開了好日子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