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艾蓓 通訊員 邱莉)7月25日,平利縣廣佛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將松河村一處水利設施信息錄入“陜農經”平臺。系統自動生成唯一數字編碼,掃碼即可查看該資產相關信息。“過去各村各鎮‘畫地為牢’,現在全市‘一把尺子’量到底。”廣佛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干部王祎說。
盛夏的秦巴山區驕陽似火,鎮坪縣上竹鎮發龍村黨支部書記鄧明興忙得汗流浹背。他通過微信視頻,與相鄰廟壩村的監管員視頻連線,核對兩村交界的一處飲水工程的權屬。“這是一處涉及本鎮4個村648戶2297人飲水工程,鄧明興找到鎮政府說明情況,現在系統里資產權屬、坐落、管護責任一清二楚。”上竹鎮“三資”監管負責人李寶林的話,折射出安康市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從“一村一策”向“區域協同”的深刻轉變。
“過去監管是‘村自為戰’,問題層出不窮。”漢陰縣農經站站長邢繼明坦言。漢陰縣曾出現同一資產在相鄰兩鎮重復登記、跨鎮資產流轉長期“體外循環”等亂象。今年1月,全市出臺“1+3”政策組合拳,其中《關于進一步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鎮級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以縣區為單位統一備案鎮級監管人員、統一固定資產折舊標準,打破行政壁壘。
在旬陽市棕溪鎮,一場鎮級資產處置協調會厘清了楊河村600畝林地集體產權。楊河村600畝林地因承包費與8戶農戶產生糾紛,鎮監管專班調用全市監管平臺數據,發現楊河村600畝林地產權并未承包到戶,屬于集體產權。“既往不咎,按政策當年楊河村收回600畝林地年經營流轉費用1萬余元,并重新簽訂合同。”棕溪鎮負責人當場宣布協調意見,村民、村集體、經營主體均無異議。
這種轉變源于全市對“三資”監管痛點的精準把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數據顯示,政策實施前,部分村的集體資產存在“賬實不符”問題,跨村資產糾紛常年無人理會。“1+3”政策落地后,通過建立“市級統籌、縣區主責、鎮村落實”協同機制,截至目前,全市已清理不規范合同5.6萬份,追回流失資產價值超1.7億元,收回集體土地4.1萬畝。
“下一步給監管平臺裝上‘智慧大腦’,利用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和‘陜農經’數據互通實現資產流轉全程留痕,通過‘預警監督’模型自動識別違規風險。”市農業農村局政策法規和合作經濟指導科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