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趙德莎
晨霧如紗,輕籠漢江。雨聲漸歇,青石板街在濕潤的朝陽下泛著溫潤的光澤,蜿蜒如緞帶,引向紫陽縣煥古鎮的深處。街旁,孝義文化墻上的彩繪故事仿佛被晨光喚醒,流淌著古風今韻;義渡文化廣場的古碑,靜默佇立,將道光年間的義舉娓娓道來;奉茶室內,一碗清茶氤氳著熱氣,映照著黨員為民服務的赤誠初心。這幅浸潤著恬淡祥和的古鎮新圖卷,正是煥古鎮深耕孝義文化沃土,讓千年“孝義之花”在生態茶鄉絢爛綻放,以文明新風潤澤和美鄉村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煥古鎮深入貫徹落實縣委“建設崇德向上幸福紫陽”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孝義善舉培育工程,通過系統構建陣地、創新打造載體、廣泛選樹典型,成功將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鮮活的道德實踐,將深厚的傳統文化基因轉化為強勁的治理動能,讓千年古鎮的孝義基因在新時代迸發出蓬勃生機與耀眼光彩。
溯源鑄魂:深植孝義之根,熔鑄時代之魂
“宦姑灘前浪拍岸,義渡船行百年間。”站在漢江之濱的義渡文化廣場,老船工袁洪雙凝望江面,講述著代代相傳的壯舉。道光年間,鄉賢王泰來目睹漢江天塹阻隔民生,毅然捐盡家產設立義渡,立下“永不向百姓取分文”的誓言。其妻張氏承繼夫志,使義渡的櫓聲槳影穿越時空,成為仁義的永恒回響。這段深刻鐫刻于“義渡碑”的歷史,正是煥古鎮孝義精神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與厚重基石。
如何讓這份寶貴的孝義傳統深植鄉土、滋養人心?煥古鎮黨委書記孟慶國思路清晰、擲地有聲:“孝義絕非懸空樓閣,唯有深扎其歷史之根、鑄牢其時代之魂,方能枝繁葉茂、生生不息,煥發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為此,煥古鎮緊扣“根魂”二字,成立由鎮黨委書記掛帥的孝義善舉培育工程領導小組,抽調宣傳、民政、文旅等部門骨干組建工作專班,形成強大合力。完善制度保障,嚴格對標“七個一”工程標準,出臺專項實施方案,建立“月調度、季督查、年考評”的閉環推進機制,確保責任到人、落實到位。構建協同體系,形成“黨委統領、政府主抓、村社推進、群眾參與”的協同落實網絡,凝聚全民共建共享的強大力量。
在鎮政府的有力推動下,沉睡的文化記憶被一一喚醒。義渡碑拓片重現歷史細節,家風館展陳厚植家國情懷,抗洪館史料彰顯奉獻精神。煥古鎮以“義渡文化廣場”為精神坐標軸心,匠心打造貫穿古今的“孝義文化街”。這條街有機整合了奉茶室、鄉賢館、家風文化展覽館、孝義景觀小品、鄉村振興展室、義渡文化廣場及“7·18”抗洪搶險展覽館等點位,既為孝義文化提供了集中展示平臺,更營造出“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如今,漫步于青磚黛瓦之間,歷史之根與現代之魂在此交融共生。從義渡碑的“民胞物與”到抗洪館的“舍生取義”,煥古鎮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系統梳理本土孝義文化譜系,并為其注入澎湃的時代新韻。“我們的一切努力,就是要讓典籍中的孝義精神真正落地生根,融入百姓的煙火日常,成為滋養人心的精神力量。”煥古鎮宣傳、統戰委員王周繼悅的話語,道出了這場孝義文化尋根鑄魂工程的初心與目標。
載體創新:化無形為有形,讓善舉可感可及
如何讓抽象的“孝義”精神變得看得見、摸得著、能參與?煥古鎮的答案是:創新載體,化無形為有形,讓善舉可感知、可體驗、可參與,讓美德有回響、有激勵、有傳承。
煥古鎮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孝義文化傳承的生命力在于鮮活的載體支撐,孝義善舉的普及性在于可及的實踐平臺。鎮黨委將載體創新置于核心地位,通過系統規劃、資源整合,為載體的創建、運行與維護提供堅實的政策、資金及場地保障,確保其建得成、轉得動、可持續、有活力。
在鎮政府的強力推動下,一系列緊貼時代脈搏、貼近群眾生活的創新載體應運而生,精準打通了孝義善舉“可感可及”的“最后一公里”。
“奉茶室”化作溫情傳遞的實體窗口。鎮政府投資,街道社區承辦,將清代吊腳樓精心改造為“古鎮奉茶室”,作為文化傳承與志愿服務的固定陣地。黨員群眾志愿者在此遞上清茶、唱響民歌、講述故事,累計服務游客逾8萬人次。2024年,“古鎮奉茶室”志愿服務品牌榮膺安康市第二屆志愿服務大賽“最具影響力品牌”。游客“一杯清茶,暖了一路”的留言,正是“仁義”二字化為指尖溫暖與心頭感動的真實寫照。
《義渡風云》搭起大義共鳴的沉浸舞臺。在政府支持下,時任煥古村第一書記的劉沖組織社區群眾,融入漢調二黃等地方戲曲元素,創作排演沉浸式劇目《義渡風云》,并培養本地戲曲演員20余人真情演繹。截至目前,該劇已演出100場次,接待游客及研學團隊3000人次。劇場內掌聲與淚水交織,印證著歷史大義直抵人心,可學可做。
“道德積分銀行”激活善行變現的激勵引擎。鎮黨委聯合紫陽農商銀行,在臘竹村首創“道德積分銀行”試點。共同制定涵蓋積善、積孝、積信、積勤、積美、積儉等6大類26項的積分標準,配套商品兌換、貸款優惠等激勵方案,讓有“德”者有“得”。實行每月評分、季度張榜,90分以上評為“十星戶”。善行在此成為可存儲、可增值、可兌現的“道德硬通貨”。
“立體傳播”織就浸潤日常的孝義新風網。鎮政府構建線上線下融合傳播矩陣。線上依托“孝義煥古”公眾號及主題短視頻,發布系列報道30余篇;線下通過院落“孝義故事會”、美德文化墻等載體,挖掘宣傳榜樣人物20余人,讓孝義新風如春雨般浸潤日常。
孟慶國說:“通過這些精準落地的載體,我們成功將孝義善舉,轉化為群眾身邊可感知、能參與、有回饋的日常實踐,真正讓其可感可及、深入人心,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浸潤成風:孝義之花遍開,文明新風勁吹
“黃阿姨,今天血壓正常,您放心!”7月7日清晨,煥古鎮衛生院的醫生正為金塘村的黃耀蘭及其公婆進行健康檢查。這溫馨一幕,正是鎮黨委、政府推動孝義文化融入民生服務的生動體現。58歲的黃耀蘭,12年如一日獨自照料腦出血后遺癥的丈夫、摔斷腿的公公和常年病痛的婆婆,同時經營5畝茶園和一家小型茶廠。她質樸的話語“日子再難,也要笑著過下去”感動鄉鄰,成為綻放在茶山間最動人的“孝義之花”。
“借的錢當然是要還的,什么時候還完我不敢說,只要我活著我就一定會把錢還上!”這句擲地有聲的承諾,是許治奎用生命踐行的信條。礦難奪去了他的雙腿,生活的重擊接踵而至,他又用本就不多的賠償金,獨自扛起了患癌二哥的全部治療費用。家庭的頂梁柱轟然倒下,他卻成了支撐母親和侄女的唯一脊梁。
沉重的債務與生存的壓力沒有壓垮他。無數次嘗試與失敗后,在當地政府與干部的傾心幫扶下,許治奎艱難地掌握了養殖技術。從最初的十幾只雞起步,他一點點將規模擴大到如今的幾百只。生活,終于透進了微光;債務,也開始一筆筆清償。
每當還清一筆欠款,許治奎都會在那個早已泛黃的小本子上,鄭重地劃去一個名字?粗潜境休d著承諾與擔當的賬冊上,欠款數字一點點減少,債主名字一個個被劃掉,他的心中便涌起前所未有的踏實與安寧。這份在苦難中淬煉出的誠信與擔當,讓許治奎在2024年榮膺“陜西好人”稱號,他用行動深刻詮釋了誠實守信的時代價值。
在煥古這片熱土上,孝老愛親、誠信友善已從“榜樣行為”升華為“群體自覺”。大連村的周景翠,丈夫癱瘓后獨力撐起家庭,培育出兩個成績優異的孩子;臘竹村的李清芳,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兩位殘疾老人,被譽為“比親閨女還暖”;煥古村的池大鳳,十年間徒步兩萬余里風雨無阻接送三個孫輩上下學,家中孫輩獎狀貼滿墻壁……這些普通村民的感人故事,通過鎮政府設立的“孝義善舉榜”傳遍全鎮,成為滋養鄉風民德的生動教材。
“光靠榜樣引領還不夠,必須激發每個人的內生動力,讓善行成為習慣。”鎮長曾軍說。煥古鎮將孝義文化全方位融入生活肌理。“孝義課堂”納入必修,國學社團研讀《弟子規》,講述家風故事,評選“美德少年”,組建“小小孝義志愿者”,讓孝義精神在童心中生根發芽;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老袁說事”“鄉賢說理”“‘五老’宣講”等志愿隊伍,常態化組織“關愛留守老人”“情暖敬老院”等志愿活動近20次,讓孝義善舉溫暖每個角落;開展“誠信經營·義利并舉”活動,評選誠信商戶,將孝義精神融入商業倫理。
“以前村里辦事靠‘喊’,現在靠‘感召’;以前矛盾靠‘壓’,現在靠‘理服’。”鄉賢調解室的老書記袁洪均深有感觸。如今,煥古鎮成立了全縣首個鄉賢調解室,打造“一杯清茶解民憂”特色品牌;村規民約嵌入“孝義條款”,紅白理事會剎住“無事酒”歪風,道德評議會亮出“加減分”……一套融合德治、法治、自治的基層善治新格局日漸成熟。
古今交響:孝義賦能振興,繪就茶鄉新篇
“來,看這邊!”義渡文化廣場上,研學團的孩子們歡聲笑語,定格美好瞬間。如今,孝義文化已成為煥古鎮文旅深度融合的“金鑰匙”與“新引擎”。
煥古鎮依托千年貢茶文化根基,精心推出“研貢茶歷史、學孝義文化”特色研學旅游精品線路,創新打造“茶旅+非遺研學”融合品牌。通過政、企、校三方協作,開發涵蓋社火體驗、茶園觀光、民歌傳唱、孝義文化研學等多元主題的特色課程。內涵豐富的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及研學團隊,掀起了“研學游”“寫生游”的熱潮。
與此同時,智能化圖書室、舞蹈室等一批現代化文化活動場所相繼落成。隨著文化共同體分中心的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越來越多的群眾從觀眾變為主角,登上舞臺展現才藝風采,文化活動由少數人的“獨角戲”轉變為惠及大眾的“文化大合唱”。
“今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50%,實現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交融,有效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助力更多群眾依托旅游業增收。”文旅辦主任丁雪峰介紹道:“這股由孝義文化催生的‘熱效應’,已強勁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累計帶動全鎮1.5萬余名群眾發展茶園3萬余畝,實現人均2畝茶,綠了山頭,富了口袋。”憑借在孝義文化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的卓越成效,煥古鎮榮譽加身,國家衛生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陜西省旅游特色名鎮等桂冠相繼摘得。2024年,“煥古貢茶古鎮”成功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尤為難得的是,該鎮已連續14年在縣級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榮獲優秀等次,交出了一份傳統與現代交融、文化與經濟共興的亮眼答卷。
在紫陽這片茶香馥郁的土地上,煥古鎮以孝義為筆,以實干為墨,正奮力描繪著一幅傳統基因煥發時代光彩、文明新風滋養和美鄉村的壯麗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