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6月24日,2025年首次“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河南省安陽市舉辦。經各地推薦、網友評議和專家評審等環節,共有152人(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身邊好人光榮上榜。其中,我市王庭德入選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榜單。
王庭德:殘疾作家用文字傳遞愛心
王庭德,男,1981年1月生,陜西省旬陽市銅錢關鎮銅錢村村民、安康市圖書館臨聘館員。幼年時期的一場高燒,導致王庭德身高不足1.2米,并患上肌無力,成為侏儒癥患者。盡管走路和生活自理對他來說都異常艱難,但他憑借著堅強的意志,在逆境中堅持求學,最終成為一名殘疾人作家。他心懷大愛,用所得的稿費慷慨解囊,累計捐款達16萬元。此外,王庭德還成立了“王庭德書友會”,致力于傳播公益文化和分享勵志報告,至今已堅持舉辦了960多場活動,聽眾達56萬人次。王庭德曾獲“陜西好人”等榮譽。
埋下愛心的火種
王庭德出生于陜西省旬陽市一個偏遠的村落。在他一歲多時,父親不幸病逝,母親隨后離家,全靠爺爺撫養。因高燒未得到及時治療,王庭德患肌無力并成為侏儒癥患者,雙腳踝內翻畸形,行走時搖搖晃晃,行動極為不便。不久后,爺爺也離世了,這位身體殘疾的“小矮人”徹底成了孤兒。
面對生活的重重困難,王庭德從未低頭,而是憑借頑強的奮斗贏得了社會的關愛。幼時,他依靠鄉親們的救濟得以生存;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他獲得了免費上學的機會,并順利完成了從小學到初中的學業。初中畢業后,為了謀生,他四處奔波,做過洗碗工、賣過報紙,還拜師學過修鞋。后來,在慈善部門的幫助下,他有機會免費學習計算機技能。
盡管身體殘疾,王庭德卻天性好學,心懷感恩。2000年,他的處女作《跋涉的生命》發表后,引起了廣泛好評,收到了來自全國13個省市的300多封讀者來信,這極大地激發了他的寫作熱情。2013年,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完成了自傳體長篇紀實文學《這個世界無須仰視》,這部作品受到了作家賈平凹的推薦。2020年,他的抒情詩集《心靈的燈盞》出版發行,深受讀者喜愛。迄今為止,王庭德已在全國省級以上報刊、網站上發表了200多萬字的稿件和1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他立志要用畢生的精力回報社會,用自己的經歷激勵人們勇敢地面對命運的挑戰。
以筆為炬獻愛心
王庭德選擇了他最為擅長的領域——文字與書籍,作為幫助他人的方式。2006年,在安康市漢濱區茨溝鎮打工期間,他得知青巖小學五年級的一名女生因患腎炎而無錢醫治的消息后,連夜撰寫了通訊報道《13歲女孩患腎炎,渴望援助》,向社會發出求助呼吁。在一個星期內,這篇報道成功籌集到了5000多元的社會捐款,幫助了這名貧困學生。同年,他又與媒體合作,發起社會捐款活動,為茨溝鎮的一位貧困殘疾青年安裝了假肢。
王庭德的善舉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他從中得到了深刻的啟示:盡管自己殘疾且貧窮,但手中的筆卻擁有傳遞愛與善的力量。2014年3月,在陜西省慈善協會及西安13所高校社團志愿者的協助下,王庭德義賣了自己的書籍1000冊,籌集到了25000元的善款。這筆來之不易的收入,他全部捐贈給了西安郊縣的100名困難兒童。
在過去的十年里,王庭德的紀實文學《這個世界無須仰視》經過多次再版,已經印刷了15次。他將每一筆稿費和書費都用于捐贈。截至目前,他已捐贈資金16萬元,幫助70多名肢體殘疾人安裝了義肢、配備了輪椅,還為汶川、玉樹地震災區以及安康“7·18”洪災受災群眾捐款……
公益宣講暖人心
恰當的精神激勵,比物質幫助更為重要。2015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王庭德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給紫陽縣安溪小學的孩子們捐了150冊書籍,還以“人人都能奮斗成功”為主題,結合自身經歷給孩子們做了一場精彩的勵志演講,受到學生們熱烈歡迎。由此,他走上公益宣講志愿服務之路。
2017年春,他正式受聘安康市圖書館公益性崗位。他立足崗位,團結一批熱心公益文化的愛心人士,成立“王庭德書友會”。他以書會友,全身心投入公益事業,面向市內外學校、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廣泛開展以“讀勵志圖書·講勵志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公益文化活動。7年時間里,他主講的勵志報告會有960場,聽眾達56萬人次,捐贈書籍2.6萬冊,收到分享體會、圖書評論文章達2萬多篇。2023年,王庭德被聘為“陜西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師”,他更加勤奮,積極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傳頌勵志故事140多場次,通過一場場勵志報告會和捐書活動,達到勵志啟智的作用,其開展的公益宣講志愿服務,入選“全國文學志愿服務示范性重點扶持項目”,事跡被中省市多家媒體報道。
王庭德說:“身體的缺陷,動搖不了我自強不息的信念。我知道,我也可以為社會奉獻自己的愛心,也可以承擔起一份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