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潘建緒 柯玉婉
4月28日,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來自各地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在這里正式被授予崇高榮譽和隆重表彰。這其中,有一位從旬陽市走出的全國勞模,他就是趙吉軍。
趙吉軍用拼搏與匠心“烘焙”出精彩人生,他以技能為筆、初心為墨,不懈奮斗,書寫了一段從貧困農村青年到國家級技能大師的傳奇故事。
趙吉軍出生于貧寒家庭,初中畢業便帶著借來的50元踏上打工之路。蹬三輪、做苦力的日子里,他深刻體會到“技術才是立身之本”。一次與面包師傅的偶遇,讓他得知“月薪2000元”的行業前景遠超當時體力勞動的收入。為此,他甘愿從食品廠清潔工做起,每天最早到崗、最晚離開,利用節省的時間精研技藝,僅用8個月便從保潔員晉升為生產廠長,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
這段經歷不僅磨煉了他的技術,更讓他萌生了“授人以漁”的信念:“有技能才能立足社會。”
1997年,趙吉軍創辦面包店賺得第一桶金,但行業的“用工荒”與農民工就業困境觸動了他。2000年,他毅然投身職業教育,用兩間教室起步,講授面包、蛋糕、糕點制作技藝,開啟了西安食品工程技工學校的創業之路。為招生,他背著宣傳單走遍陜南陜北,睡車站、啃干饃,用真誠打動無數農村家庭。
趙吉軍堅持“訂單式培養”與“工作場景教學”,為企業攻克技術難關50余項,研發成果創收數千萬元。2018年,他推動建設陜西省首個世界技能大賽烘焙項目集訓基地,實現陜西在該領域“零的突破”,并培養出全國技術能手、省賽冠軍等大批人才,為行業注入創新活力。
如今,學校已發展到占地2萬余平方米,努力打造行業標尺,成為培養高級烘焙人才的搖籃。累計培訓15萬余人,其中超10萬人為農民工,幫助1500余人成功創業。
“得到社會幫助,理應回報社會。”這是趙吉軍常掛在嘴邊的話。2004年,西安城中村改造啟動,他主動為失地農民提供免費培訓;疫情防控期間,他捐贈15萬元物資,帶領團隊投身社區抗疫一線;2025年初,他攜愛心團隊回到旬陽,為300余名老人送去米面糧油與義診服務,連續20年匿名捐助家鄉敬老院的事跡終被傳頌。
他的公益版圖遠不止于此,每年免費培訓3000余名農民工、失業人員與殘疾人。作為西安市未央區政協委員,他積極關注民生民意,撰寫了20余篇民生提案。熱心參與公益事業,累計投入公益資金600余萬元。他說:“能幫助更多人,是一種幸福。”
作為西安食品工程技工學校技術總監、一級實習指導教師、高級技師等,他的職務背后有著“全國優秀農民工”“陜西省創業之星”等多項榮譽的沉淀,更有著對“工匠精神”的牢牢堅守。2022年,趙吉軍榮獲“陜西省勞動模范”稱號,他沒有止步于眼前的成績,而是在榮譽的激勵下邁出了更加有力的奮進步伐。2025年4月28日,趙吉軍的人生在奮斗中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光時刻。
“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這種榮譽,這種禮遇,讓我自豪和激動!勞模稱號是榮譽,也是責任、是鞭策。感恩偉大時代,我將牢記殷殷囑托,帶著這份榮譽回到本職崗位,嚴以律己,恪守匠心,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帶領同事深耕教育科研,培養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用更多實績、更多貢獻回報社會!”受表彰后,趙吉軍說。
趙吉軍計劃以國家級大師工作室為依托,三年內孵化更多創業項目,推動技能培訓與行業升級,讓更多人通過技能實現創業就業的夢想。正如他所言:“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從大山少年到行業領軍者,他用拼搏改寫了生命的航向,用匠心點亮了無數人的希望。他的故事,是個人奮斗的縮影,更是“勞動創造幸福”的時代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