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楚珺
妻子來市中醫醫院送飯時,常看見黎濤的白大褂上別著三色筆。藍筆簽病歷,黑筆寫醫囑,紅筆圈重點——和在八仙鎮做全科醫生時一模一樣。
平利縣八仙鎮海拔較高,冬季比其他鎮都要長。集鎮人口密集,冬天又是疾病高發期,八仙鎮衛生院每年臨到春節便更加繁忙。這樣的春節,黎濤過了6個。“過去不少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去下礦,所以塵肺、慢阻肺患者比較常見。住院也只能通過吸氧、打針緩解喘息、憋氣、咳嗽的癥狀,氣流受限的問題沒法兒根治。”黎濤回憶道,言語間盡是惋惜。
2024年8月到市中醫醫院報到那天,急診科主任拍著黎濤的肩膀說:“從鄉鎮衛生院考來的,基本功都是扎實的。”10月,黎濤便“轉戰”高新院區。電子叫號屏晝夜閃爍,他在呼吸科支援時遇上流感高峰,一個夜班看了十多個發熱患者。
到市中醫醫院以后,內科、呼吸科、腦病科黎濤都待過。在他看來,急診科還是最考驗人。“來急診科的要么情況緊急,還有些是診斷不明確。找病因需要做檢查排除,一些患者會不理解,誤以為是亂收費,我們也只能反復解釋、講原理。但絕大多數病人都是非常好的,配合治療。”黎濤說,在急診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就是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的時候。就好像撿到一顆墜落蒙塵的星星,再將它擦亮。“去年搶救了一個心搏驟停的病人,過敏性休克,整個科室通力合作搶救回來了。”黎濤說,這樣的緊急情況不少,還有一次深夜接診大咯血患者,氣管插管時血沫濺到手背上,他并沒有害怕,而是忽然想起家里半歲兒子吐奶的樣子——當醫生的和當父母的,原來都要習慣這些溫熱的液體。
今年春節,黎濤和妻子依舊忙碌。自己要值班,妻子從八仙鎮的農村商業銀行調到了大貴鎮,業務量只增不減。還好有父母的幫襯,二人有了孩子后工作反而越干越好,一家人每天也會打視頻電話,夫妻二人見面的頻率還是一周一次。
新年到來,黎濤在金州廣場的出租屋墻上貼上了安康市地圖,妻子用熒光筆標出心儀幼兒園的位置,兩人盤算著該在哪里買新房。玻璃門外,安康城的萬家燈火如星河垂落,他們都望向了心中的那一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