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濤
臨近春節,白河縣麻虎鎮年味漸濃。
“快過年了,年貨辦齊了嗎?去年在外邊咋樣,新一年有啥打算?”1月13日,市人大代表衷顯艷在麻虎鎮興坪村2組汪兆艮家入戶走訪。她說,在外忙碌了一年的外出人員陸續返鄉過年,這是聽民聲、集民意的最佳時間段,并記錄下汪兆艮的期盼,“想回到家門口就業。”
出生于興坪村的衷顯艷對鄉村有著厚重的感情。2011年,衷顯艷回到家鄉創業。面對自然條件惡劣、工作經驗匱乏、流動資金短缺等諸多困難,衷顯艷通過小額貸款成功流轉1000畝山林地,修山路、挖水窖、建廠房、學技術,成立了白河縣駿鑫養殖專業合作社。
“農戶免費領養母羊,所生羔羊由農戶與合作社平分,為特困戶免費提供羔羊,合作社按市場價回收。”衷顯艷說,起初群眾不相信,自己就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還請來駐村工作隊干部講政策,邀請縣農業部門專家上門指導技術。漸漸地,群眾被她的一片赤誠之心所打動,紛紛走上抱團發展之路。
2016年當選市人大代表后,“如何支持家鄉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成了衷顯艷心中的頭等大事。“從當選為市人大代表的那天起,我就深刻地認識到,自己不僅是一名企業經營者,還是一名人大代表,這既是榮譽,更是責任。”
按照“支部+合作社+園區+農戶”的模式,衷顯艷先后流轉土地300余畝、林地3000余畝,種植木瓜300畝、黃姜200畝,養殖黃牛150頭、鄖西馬頭羊200只。同時,合作社爭取集體經濟注入,每年為群眾分紅6萬元以上,自成立以來共帶動村民150戶,戶年均增收超8000元。昔日的窮山溝,如今已是產業興旺、美麗宜居的小村莊。
“幫忙管護木瓜園每年能掙1萬多元。有困難找衷代表,她總是能提供幫助。”今年50歲的村民胡澤俠,連續3年在園區務工。她說,閑時還可以在家帶孫女。
人大代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衷顯艷深知,想要當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只有履行職責的愿望不行,還要具有相應的知識和本領,才能更好為農民講政策、解疑難、辦實事。
勤學習,助履職。衷顯艷認真學習憲法、代表法、監督法等法律法規和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教育、醫療、農業防災減災等方面惠農政策,努力提升自身素養,不斷提高履職能力和水平。
2022年秋季,因強降雨,興坪村玉米受災嚴重。衷顯艷積極探索飼料加工技術,回收受災的玉米,加工成飼料,有效減少了群眾損失。同時,她在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關于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建議》,被列為A類建議,得到有關部門有效落實。2024年,興坪村僅玉米產量就達到了180噸。
“沒想到自己的建議能受到農業農村、氣象、應急等部門高度重視,回復中的內容讓我對國家的相關政策和落實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也讓我更加堅信農村農業大有可為。”衷顯艷難掩興奮。
衷顯艷認為,只有多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傾聽群眾的“急難愁盼”,才能履行好“為民代言、替民辦事、增民福祉”的諾言,更好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走訪中,衷顯艷持續解決群眾“撓頭事”。她多方奔走呼吁,在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傾力幫扶下,興坪村新修產業路2條,實施土地整理項目1個,安裝路燈300盞,有效解決了群眾的生產、生活難題。
“隨著城鎮化進一步加快,農民進城落戶人數不斷增加,導致農村學校學生人數日益減少,教育教學質量不斷與城區拉開差距,留下的學生的學習質量值得關注。”2023年,衷顯艷提出《關于提高全市農村教育教學質量的建議》,得到市教體局的高質量落實。
2023年底,我市在白河縣試點緊密型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有力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截至2024年底,我市全面推進“教共體”建設,構建互惠共生的城鄉教育新格局,義務教育階段實施“五共”辦學模式學校占比超過90%,覆蓋學校461所、學生21萬余人、教師1.6萬余人,多層次交流各類優秀教師1947人。
回憶起建議辦理的整個過程,衷顯艷說:“提出的建議得到了采納和推進,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力量,也深刻感受到身上的重擔和使命。我要繼續扎根人民,更多地為鄉村全面振興建言獻策出力。”
采訪中,衷顯艷對未來更好履職充滿期待。她說:“接下來,我將繼續發揮好代表作用,廣泛傾聽民意,積極建言獻策,當好為民發聲的代言人、服務群眾的貼心人、推動發展的帶頭人,更好地履行代表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