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何丹)近年來,鎮坪縣順應新質趨勢打造中藥首位產業,通過產業鏈、創新鏈、增收鏈的深度融合,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24.76萬畝,產量1.68萬噸,綜合產值高達13億元,形成了產業提質、企業發展、群眾增收的良好態勢。
寒冬時節,走進城關鎮友誼村,黃連種植基地在輕紗般的薄霧中若隱若現,展現出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種植大戶胡樹森介紹:“目前,我們的基地已種植黃連740畝,從林地清理、幼苗栽種到后期管理,不僅帶動20余戶村民務工,更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胡老板流轉了我的上千畝林地,我常年在基地務工,還能以林地流轉費和務工工資入股參與分紅,這樣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村民陶紅友滿臉自豪地說。
在鎮坪,像胡樹森這樣的種植大戶及經營主體共有574戶,他們共同見證了中藥材產業的蓬勃發展。
鎮坪縣中藥材資源豐富,擁有傳統地道中藥材品種高達1026種,其中426種被收錄于藥典之中。為推動中藥首位產業持續壯大,鎮坪相繼出臺《鎮坪縣2024—2026年中藥材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中藥材種植獎勵扶持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并深入實施“七鎮十村百基地”工程,每年統籌近億元資金支持中藥材的基地化、園區化、標準化種植,建成種苗基地1萬畝、標準化林下種植基地10萬畝。
在華坪鎮團結村,黃連產業公園的大棚整齊排列,黃連郁郁蔥蔥,藥香四溢。這里不僅是黃連的規模化種植基地,更是全國20多個地區、38個品種黃連種苗的繁育地。
通過科學的種苗選育、統計比對和繁育培養技術,已成功選育出50余個具有優良特性的黃連單株,這些單株在生長速度、藥材品質、抗病蟲害等方面均表現出色,為鎮坪縣的黃連品種選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藥材種植在鎮坪縣有著深厚的基礎,但如何提升種植標準化水平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華坪鎮給出了答案:專家進駐園區、培育本土人才、規范種植技術、修訂鎮坪黃連標準、制定詳細的種植規程、指導農戶踐行標準化種植,保障黃連高品質、高產量、高效益。
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提升和標準化模式的推廣,華坪黃連畝產量穩步攀升。大棚畝產從100公斤提升到200多公斤。林下種植從畝產最高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最高可達170公斤。
產量和收入的雙重提升,極大地增強了老百姓的種植信心。目前,華坪鎮有8家中藥材企業,1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16戶群眾發展中藥材3.5萬畝。
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鎮坪縣不僅聚焦于中藥材產業,還積極探索“旅游+”“富硒+”等多元化發展戰略,先后實施牛郎山藥旅融合、大湖溪產業示范園區等旅游項目63個,培育形成小石山居、巴山硒院等露營基地(休閑農莊)61家。通過精心組織促消費活動,成功舉辦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陜渝鄂”三省毗鄰縣區籃球賽等重大賽事活動。據統計,2024年1至10月,鎮坪共接待游客113.82萬人次。
此外,鎮坪縣中藥科創產業園的蓬勃發展也為中藥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該產業園位于牛頭店鎮,占地面積27畝,規劃總投資高達2億元。園區內中藥材初加工及倉儲物流標準化廠房、精加工生產線標準化廠房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且已全部建成并投產運營。
園區負責人張志剛表示:“我們與中國藥科大學等高校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成功開發出葛根積埧子、黨參黃芪等口服液以及黃連牙膏、洗發水、護發素等中藥洗護產品。項目投產后,年產值可達1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00個。”
近年來,鎮坪堅持“飛地做加工、縣域建基地、校企共研發、全域拓市場”的發展模式,成功引進陜藥集團、一方平康、正大制藥、安得藥業等重點企業,實施中藥配方顆粒、中藥提取、中藥飲片等多個項目。目前,已有500余家經營主體匯聚于此,中藥全產業鏈企業集群正在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