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楚珺 通訊員 鄒奇
獨生女遠嫁外地數十年后,今年69歲的劉漢生在安康又有了“親人”。
“去年老伴去世后就剩我一個人,多虧了社區。‘孝義食堂’一餐5元錢,窗簾忘拉開社區干部就上門確認安全,理發也上門服務,還有志愿者來給我過生日……”家住漢濱區培新街社區的劉漢生愛出門溜達,碰上左鄰右舍,他總要念叨幾句。他口中的“窗簾行動”“孝義食堂”,都是培新街社區的年度“十件實事”。
隨著我市“一社區一年十件實事”活動持續升溫,各種力量、資源精準下沉到社區治理最薄弱、群眾最需要的地方。以黨建引領、聚焦“急難愁盼”,近年來我市落實財政預算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資金超過300億元,涵蓋涉及群眾“衣食住行”基礎項目120余個,2450項“十件實事”高質效落地,基層治理活力充分涌流。
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叫好更叫座”
在嵐皋縣城關鎮肖家壩社區,富民市場改造提升在“十件實事”清單中呼聲最高。
“雨棚破爛,污水橫流,一年穿不上一雙干凈鞋。”“上廁所跑很遠,耽誤做生意。”“建好了沒人管理,沒多久又是臟亂差。”針對市場經營戶的“吐槽”,社區把“富民市場改造提升”納入社區“十件實事”需求清單。
“通過設立意見箱、入戶走訪、調查問卷、居民議事會多種方式摸排,形成了群眾需求清單。”肖家壩社區黨委書記賈永建說,結合社區共駐共建單位提供的資源清單,按照“小切口、影響大、能辦到、群眾普遍受益直接受益”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實事入選標準,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最終才能形成“十件實事”項目清單。
通過“定單、領單、派單”清單式管理,肖家壩社區為富民市場改造提升項目定向匹配牽頭單位,實行“1+N”多部門聯合攻關。今年年初,富民市場的大棚攤位、水電網絡、公共廁所、監控等設施全部投用,今年又依托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聘專人運營管理。從“紙上”到“地上”,該項目既服務周邊群眾,又促進集體經濟增收。
對于群眾支持率低的擬定項目,則需要重新確定。旬陽市在實事確定過程中逐級審核把關,對群眾支持率較低的11項事項進行及時調整,以確保真正把群眾“盼的事”變成社區“干的事”。
一面明確權責、靶向糾治社區的負重根源,一面定期調度、問題會商、集中研判,對共駐共建單位從“協助”異化為“主責”的情況及時糾偏,確保項目高效推進。例如石泉縣制定“一年10件實事”工作日志,全過程跟蹤,及時督辦,推動事項高質高效辦結,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回應美好生活需要,資源外延、服務“內卷”
“十件實事” 聚焦眼前的急難愁盼,也放眼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量血壓、測血糖、聽診……在近日平利縣東城社區的聯建黨日活動上,縣婦幼保健院的義診服務收獲一致好評。此前,平利縣醫院、平利縣中醫醫院的義診活動也廣受社區群眾贊譽。
平利縣衛生健康局是東城社區的聯建單位,也是東城社區2024年“十件實事”清單中“定期為居民開展義診活動”的牽頭單位。今年以來,該局已對接縣域內多家醫療單位,在東城社區開展了7場義診。
“六月份縣中醫醫院來義診三天,還搬了檢查儀器過來。我查了血常規,還做了B超。”在東城住了20多年,陳益琴都是有病了才上醫院,今年才做上健康體檢。她說,雖然每次義診項目各有特色,自己還是最滿意縣中醫醫院的服務。
將“內卷”進行到底的,還有漢濱區育才社區的多家共建單位。
“我們社區‘吹哨’吹得‘響’、吹得‘久’,是因為‘十件實事’的辦理成效與聯建單位績效考核掛鉤,聯建單位都在比誰的資源更扎實,服務更細致。”社區黨委書記陳治改一語破的。
“喜樂元宵”“浪漫七夕”“愛在重陽”“社區趣味運動會”……針對在各類活動中表現出色的單位,育才社區也相應評選出“共駐共建優秀單位”“優秀志愿者團隊”等。
各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軸心”作用,整合665個機關單位黨組織、136個國企黨組織、3468個“兩新”黨組織服務資源,建立“15分鐘黨群服務圈”266個,組建“1名黨員+1名社區干部+1支服務隊伍”的黨群服務團隊768個,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充實服務力量、創新服務項目。
開展綜合評估,市、縣兩級組織部門抽取5%實事項目進行實地復核;接受群眾評議,組織群眾對完成情況“回頭看”……通過強化評估和激勵保障,社區共建單位的資源牽引力、干部隊伍活力持續增強,機關、銀行、醫院、企業、學校相競融入社區治理“朋友圈”,為城市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
滲透城市肌理,于“未來式”惠民生謀發展
“十件實事”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
2023年,漢陰縣委主要領導認領“社區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問題,牽頭規劃建設新能源車輛充電站27處,共計208個充電樁位,推動漢陰縣成為陜西唯一入選的國家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應用示范縣。
“在小區,充電樁的數量還在增加,漢陰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也每月以15%的速度在遞增。2025年,我縣城區將有30%的環衛車輛更換為新能源,縣城至市區通村客運車輛、物流車也在逐步更換。”漢陰發投集團總經理李紀林說,這也正與漢陰縣新能源重點產業鏈發展相契合。
縣委主要領導認領“社區公共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問題,帶動漢陰縣多個社區黨支部加速解決居民“充電難”,同時促進了城市重要項目加速實施。據了解,安康市推動345名縣級領導干部主動認領社區“十件實事”476件,示范帶動科級干部深入社區協調解決實事辦理中的困難問題,在全市范圍樹立起一批標桿性實事項目。
我市將辦實事與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老城改造、信訪積案化解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以小切口推動了城市基層治理創新,促進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資源下傾,有效破解了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難題,安康市平安建設滿意度連續4年位居全省第一,越來越多的群眾正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