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劉芳)據平臺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市178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收益突破50萬元224個,高于全省既定目標2.6個百分點;收益100萬元以上18個。這標志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面實現從“清零消薄”到“壯大培強”的歷史性跨越。
2017年,全市村集體“空殼村”尚有1452個,占比高達81.5%。轉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期后,我市大力發展特色經濟、聯農帶農經濟、集體經濟、民營經濟,針對農村集體組織數量多、情況復雜,農村集體資產規模大、管理難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難等突出問題,通過盤清家底、盤活資源、盤牢底線等機制,有效激活農村“沉睡”資源資產,推動農村集體“三資”保值增值和農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今年以來,為破解村級資產“有多少”“誰監管”“怎樣監管”等難題,我市將加強“三資”監管和集體經濟發展重點任務分解為17個方面具體工作,逐一落實職能部門和縣市區主體責任,形成制度健全、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經營高效、管理民主、監督到位的責任機制和長效機制。
近年來,我市出臺的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三聯”工作機制和鄉村建設公司等創新做法,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全新活力與強勁動力。“國企帶鎮村”模式被評為“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6個案例先后被評為“陜西省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和“陜西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典型案例”,市農業農村局等9個單位被省政府表彰為“2023年度陜西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