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平坦整潔的道路戶戶直通,惟妙惟肖的彩繪墻畫刷靚顏值,特色的生態產業生機勃勃……行走在漢陰縣城關鎮的鄉間沃野,目之所及皆是“村凈、景美、人和”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田園風光
生態優先靚底色
庫塘清澈,阡陌縱橫,產業興旺,一棟棟民居錯落分布,一排排果蔬大棚生機盎然。位于城鄉接合部的城關鎮中堰村曾因人居環境臟亂差排名全鎮倒數,現如今,該村按照“千萬”工程要求科學規劃、精準發力,蹚出了一條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新路子。
近年來,中堰村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深入推進“廁所革命”、生活污水處理等工作,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組建以“黨員干部+人大代表+網格員+保潔員”為主體的志愿服務清潔隊伍,在亂堆亂放、污水排放上持續發力,通過深入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美庭院”評選及“護水凈土靚家園”等活動,引導群眾改院、改水、改廚、改線、改廁,打造綠化示范點3處,創建“五美庭院”8戶、“十星級文明戶”23戶,引領帶動全村村民參與到美麗家園建設中來,逐步實現了村容村貌“凈起來、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
“人在畫中走、魚在河中游、鳥在林中鳴。”是漢陰縣城關鎮三元村生態風光的真實寫照,這里有中國最美30座茶園之一的鳳凰山觀光茶園,先后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級生態示范村、美麗宜居示范村。轄區的大木壩河流域游人如織,這條水清、河暢、岸凈、景美的“生態走廊”成為漢陰縣的“網紅打卡地”,行走在河流兩岸的綠蔭小道上,處處生機讓人心曠神怡。
深化五水共治
創建森林城市,推進“四個城市”建設,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深化“五水共治”,常態化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巡查整治,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大整治……漢陰縣城關鎮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發展原則,久久為功,多維度打造“錦繡漢陰·魅力城關”品牌。
2023年,該鎮取締和關停了影響生態環保的廢品收購站、砂場、采石場6家,規范了13家企業排污管網的設置,按照“6個100%”對所有建筑工地嚴格進行管控,修建河堤1200米,綠化河道、河岸2.8公里,安裝排污管道2.6公里,持續加大水源地保護力度,配合縣水利局對水庫、河道進行了河湖劃界,建成污水收集池6個,對轄區內9個污水處理池進行了清淤處理。
“現在家鄉的變化太大了,村里的基礎設施完善了,人居環境變好了,回到家里心情也很舒暢……”龍年春節期間,返鄉群眾此起彼伏的稱贊聲,是對家鄉人居環境改善最好的證明。
產業振興“錢景”旺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基礎在產業、潛力在產業、希望在產業。2023年,漢陰縣城關鎮立足自身資源,依托產業發展基礎,緊緊圍繞“生態立鎮、城鎮靚鎮、經濟強鎮、農旅興鎮、文化活鎮”的發展思路,堅持產業發展多元化,以招商引資和激活民間資本投資為突破口,強力推進農林產業和民營企業發展,形成了電子商務、交通運輸、現代物流、建筑房地產、休閑旅游等行業快速發展的繁榮景象。
距離漢陰縣城區向東2公里的月河村,圍繞產業發展、農旅融合做文章。先后在李家溝片區發展櫻桃產業、蜂糖李產業、無花果產業,打造千畝特色林果產業園,并依托特色林果產業成功舉辦櫻桃賞花節、蜂糖李采摘節,吸引了大量的縣內外游客到村打卡游玩。該村借助特色林果打造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倡導果農誠信經營,推出誠實守信代言宣傳片,引領崇德向善文明新風尚。
走進依山傍水、綠樹成蔭的五一村,百畝菊花、千畝牡丹、萬株紅楓等農旅融合的生態產業欣欣向榮,這里三季花盛開、四季瓜果香,產業興旺就是該村強村富民的最大底氣。近年來,該村先后發展金絲皇菊、牡丹、蜂糖李產業共計1200余畝,綠色養殖經營主體7家,創辦特色農家樂12家,成立勞務公司1家,帶動126名群眾就近就業,2023年實現戶均增收2300元。
墻體彩繪
產業興、鄉村興,產業旺、群眾富。在推動產業振興的道路上,城關鎮乘蘇陜協作東風,緊扣“美麗田園綜合體”建設目標,積極開展農業科技示范園創建,圍繞富硒糧油生產、富硒特色果業、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種植基地建設,堅持科技興農、產業富農,先后在中壩村、五一村等12個村集中連片發展富硒糧油20000余畝,在中壩村、太平村、前進村等8個村種植獼猴桃2200余畝、蜂糖李3000余畝,在三坪村、三元村、月河村發展牡丹、菊花、茵陳等中藥材1300余畝,富硒糧油生產、富硒特色果業、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種植基地不斷擴大提升,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農業經濟發展釋放出巨大潛力。
該鎮持續深化“三聯”工作機制,加強開展村村聯、村企業聯等支部聯建活動,強力推進村集體經濟“消薄”工作,通過與發投集團、旅游開發公司聯建,組建成立了漢陰縣城鄉統籌發展公司、漢陰縣忠延開發有限公司、漢陰縣五豐實業有限公司,整合人才、項目資金等資源,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奠定堅實基礎。建成了省級、市級園區各1家,縣級園區6家,發展縣級合作社與公司35個,家庭農場95個,種養殖大戶160余戶。“城關模式”的產業發展機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生機活力。
文化為脈育新風
文化興鄉村興,文化強鄉村強。漢陰縣城關鎮按照“種文化、激動力;送文化、育人才;傳文化、勵決心”的思路,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充分挖掘漢陰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底蘊,堅持“一村一特”推動文化振興,以鄉賢、老黨員、退休老干部、優秀教師為主體,培育鄉村文化工匠,聚焦鄉村振興一線,推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勵志奮進的精品力作,采取戲曲下鄉、短視頻展播等形式,讓群眾寓教于樂,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激勵。
“戲曲進萬家”活動
先后在各村建設“農家書屋”,配備群眾喜聞樂見的圖書,深入推動“全民閱讀”,積極開展群眾性理論大講堂,通過“映前三講”“百姓講堂”“群眾夜談會”等形式,突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感人”推動群眾教育,助力政策對接落地生根,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根植于群眾的心靈深處,引領群眾傳承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懷,轉變思想觀念,提振信心斗志,激發建設美麗家園的精神動力。
發揮文化在凝聚民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作用,以樹新風、崇美德、棄陋習為綱,深入開展文明鎮村創建活動,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努力傳播新風正氣正能量,聚力將“誠、孝、儉、勤、和”社會新風尚帶進千家萬戶。堅持文化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有效融合,創新培育中壩村“五義四講三熱愛”、三元村“道德銀行”、五一村“家風家訓”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品牌,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釋放精神文明力量。
一草一木皆風景,美麗鄉村入畫來。2024年,漢陰縣城關鎮將持續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案例,深刻領悟其核心要義,大力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讓村莊“顏值”跟上時代潮流,讓“內涵”符合百姓期待,織出轄區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