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是一種寓教于游的教學新業態,一種走出校門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實踐活動。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全國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社會各界及家長對于研學游的重視和熱衷程度逐年提升。
根據安康教育學會統計數據,安康市2021年參與研學活動中小學學生19356人,2022年為42934人,2023年僅1至5月人數為41325人。
但是,在研學旅行熱的表層之下,只學不旅、只旅不學、安全無保障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存在,與社會對研學旅行的高期待不相匹配。如何讓研學旅行沿著健康有序的軌道發展,讓孩子們研有所得、學有所悟?
△ 學生在瀛湖水上運動中心參觀學習。
日前,安康瀛湖景區研學基地迎來了升級提質后的第一批客人,來自安康高新區第四小學六年的120余名師生走進景區研學基地,從自然科普到地方文化,從現代科技到生態文明,從參觀到體驗,一系列活動讓師生們直嘆:“原來研學還可以這樣‘玩’!”
研學,不只是旅行
“好的研學旅行既要考慮旅游體驗,更要兼具教育屬性和人文價值,讓孩子能通過‘行走的課堂’,獲得知識、感悟和收獲。”陜文投安文旅公司品牌總監劉仰表示,如今多數研學旅行只注重“游”而忽略了“研”,導致研學旅行丟失了本真。
瀛湖景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被授予省級研學基地,雖然在先前開展的研學活動中也收獲了很多師生和家長的點贊,但是,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成學習主題,如何挖掘出更多獨有的研學資源,成為景區上下一直探索的問題。
從抵達時滿腔熱情到離別時依依不舍,這一天,高新四小的研學活動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了“在路上學習”的意義。
“我以前也來過瀛湖好幾次,只知道這里有大壩、有碼頭還有一些小島,這一次我不僅進入到大壩電站,了解了水力發電的原理,還認識了一位科學家,她叫朱平風,她把南方的水果北移到了安康。”高新四小六年級一班學生胡智萍說。
親眼見證科研成果,感受科學家們的艱辛科研歷程,也讓學生們深刻理解了科研興國的歷史使命。除了傳統的漢水文化、南水北調、魚類科普等研學資源,今年,陜文投安文旅公司在唐家鏈子打造的農業生態示范園開園,其中鄉村振興館、精品花卉館、南果北移館、魚菜共生館4個展館體,成為瀛湖研學資源的有力補充。
△ 在南果北移館認識熱帶水果。
鄉村振興館薈萃了安康本地知名的水果花卉,館內設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朱平風的雕像,展示了她將“南果北移”、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精品花卉館共種植了17種花卉植物,集經濟、觀賞等價值為一體;南果北移館將已引種的芒果、香蕉、木瓜、火龍果等熱帶水果進行展示,距離感受科研的魅力;魚菜共生館展示了一種新型復合耕作體系,把水產養殖和水耕栽培兩種農業技術進行整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陜文投安文旅公司景區公司總經理助理徐婷婷表示,從以往接待的研學團來看,大多數都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學生能學到的東西并不多。目前瀛湖研學基地在原有資源的基礎上,以4個科普展館為重點,研發出系列課程,保證學生寓學于行、寓學于游,讓學生走進自然與社會、豐富眼界與閱歷、收獲知識與成長。
“我一直以為大壩就是防洪的呢!沒想到還能發電啊!”“原來火龍果不是長在大樹上的,它的枝條像仙人掌一樣!”“沒有泥土也能種蔬菜,太神奇了!”……
“從孩子們的驚嘆中不難發現,在與自然、與社會的接觸中,他們獲得了比學校教育更多樣、生動和有趣的學習體驗。”高新四小大隊輔導員李支珍說:“我們學校雖然經常組織實踐活動,但是到瀛湖算是最遠的一次,也是最難忘的一次,我沒想到,我們身邊還有這么豐富的研學資源。”
“研學的核心功能是教育,必須遵循教育的邏輯。研學旅行,不能混淆研學與旅游之間的界限,更不能只看經濟效應,而要將教育效應貫穿于全過程,堅持教育初心和‘游學博聞’的本意。”安康市教育學會會長、研學共同體理事長陳立潤說。
升級提質才能學好又玩好
一片鑼鼓聲中,研學隊伍緩緩而入,冬日的暖陽下,孩子們的笑臉格外燦爛。
“歡迎大家來到瀛湖景區,這是我們為大家準備的特殊歡迎禮!”隨著鼓點聲,一只“獅子”閃亮登場,活靈活現的表演贏得同學們陣陣掌聲,“從一場別開生面的歡迎典禮開始,我們就是要讓研學活動充滿儀式感。”作為瀛湖景區研學課程開發的主要負責人,劉仰對于研學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非常用心。
進入翠屏島景區,一艘龍舟顯得格外醒目,這是中國安康第十八屆漢江龍舟賽活動中獲得第一名的冠軍船,也是瀛湖代表隊的勝利之船。登上冠軍船體驗劃龍舟,是瀛湖研學中的重要一課。“賽龍舟作為安康傳統文化活動,是極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讓學生體驗劃龍舟,不僅很好地傳播了地方文化,也能將龍舟精神傳遞給學生,激勵他們團結一致、勇往直前。”羅上順是陜文投安文旅公司的工作人員,同時也參與過好幾屆龍舟賽,在他的帶領下,學生們一邊喊著口號,一邊用力劃槳。“劃龍舟竟然是跪在船上的,一會工夫我的膝蓋就好疼了,那些在賽場上的選手真厲害!”同學們紛紛發出感嘆。
△ 體驗劃龍舟。
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研發導師的專業程度、研學線路的選擇都是打造優質研學品牌的關鍵。豐富而專業的研學內容能夠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求知、好奇和創造的種子。
“我們的研學課程以‘探索、體驗、發現’為核心,從開發到實施全過程都圍繞教育展開,貫徹‘研必求真、學必求本、旅必求新、行必求異’的教育理念。”據劉仰介紹,瀛湖研學基地依托雄厚的資源,結合學生課本知識,研發出獨具一格的研學課程體系,包括:自然觀賞、特色文化、知識科普、植物觀察、農耕體驗、水上運動等。在研學課程設計和開發上,景區還邀請相關專家指導,為瀛湖研學體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023年8月15日,安康研學共同體帶領城區部分學校研學負責人赴瀛湖研學基地,開展研學課程設計研討活動,與會人員對瀛湖研學整個體系建設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時也提出意見建議,助推瀛湖研學基地的課程設計研發與提升。
除了科學設置研學活動,專業的研學導師團隊同樣重要。“和普通旅游不同,研學要為孩子們提供有科學、專業、針對性的教學輔導。”作為此次研學團的帶隊老師,徐婷婷表示,在先前接待的研學團隊中,大多數研學老師都是第三方機構的,他們發現很多老師對景區資源了解不夠深入,也就不能很好地將知識點傳遞給學生。目前,瀛湖景區已經培養一支自己的研學師資隊伍,除了景區工作人員經過培訓后兼任研學指導老師,在專題研學活動中將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擔任研學導師,保證研學課程質量。
“這個水既能養魚又種植蔬菜,魚池和蔬菜池里的水不停循環,魚糞作為蔬菜的天然肥料,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健康又環保。”同學們一邊認真聽著陜文投安文旅公司唐勇老師的講解,一邊在本子上記錄下來。“同學們在玩中學,學中玩,真正體驗到了快樂學習的意義!”高新四小六年級組組長楊紅說。
△ 在魚菜共生館了解無土栽培。
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證研學旅行有效開展,瀛湖景區還將從學校、學生、家長、社會等不同方面收集信息,以形成全面客觀評價,重點關注學生在研學旅行過程中的體驗與感悟,對研學旅行摘記、心得進行價值判定,對研學旅行結果進行檢測,以便進一步優化研學旅行。
研學流程標準亟待構建
研學旅行全過程是一個跨教育、旅游等多行業的綜合服務體系,從研學基地的選擇、研學線路的制定,到研學教師的培養、研學課程的開發,以及研學安全的保障,方方面面無不包含在其中。
2023年6月28日,我市首屆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生態旅游產業鏈鏈長王彪在會上指出,大力發展研學旅行事業,可以豐富學校的實踐教育課堂,可以催生旅游產業新的業態,需要各方協同、共同關注,全力推動。他還強調,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更加有力,內容上更加豐富,業態上更加靈活,安全上更有保障。
不難看出,相對于一次高質量的研學旅行,構建一個高質量的研學旅行體系顯然更重要。這就意味著必須形成高質量的研學旅行導師、高質量的研學旅行服務標準、高質量的研學旅行基地、高質量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高質量的研學旅行企業的協調共生。
△ 在鄉村振興館聽朱平風教授的故事。
“所以說研學旅行的門檻并不低,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用高標準倒逼研學旅行行業走上健康、有序、長遠發展的軌道。”劉仰說,瀛湖景區在研學旅行升級提質的探索中,也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目前,國家層面在研學旅行的主辦方、承辦方、供應方應該提供怎樣的服務內容做了相應規定,但是在具體的研學實施過程中,還缺乏明確的標準。比如,學校應有完整的計劃,對研學前、中、后任務的詳細說明,規定校方各責任人的權責利關系;承辦方在與各方銜接時,要明確各方針對學校的具體服務內容,形成協議與中小學、基地簽訂,包括車輛服務標準,用餐標準、研學導師服務流程標準等;基地作為主要的供應方要制定完整的研學課程操作流程,形成完整的課程、研學手冊發放給學生,便于執行。
“只有在各方都有明確標準的基礎上,研學實踐才有質量保障。”劉仰說,“瀛湖研學旅行的標準目前正在制定當中,期待標準出臺以后能為安康研學旅行提供參考和借鑒。”
“從前期對接到中期服務,以及后期回訪,這一次研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讓我們不僅看到了到了瀛湖的外在美,也感受到了它的內在美。”高新四小文體部部長唐曉黎表示,“研學旅行作為學生的‘第三課堂’,能夠給學校學習提供有益的補充,相對完善的研學體系和流程標準能夠讓活動發揮出更大的效益。”
“旅游+教育”的有機碰撞,正創造出更多可能。而標準化流程的制定,將更有利于指導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
陳立潤表示,研學旅行是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其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樹人,通過完善制度、提升硬件、優化服務、制定流程標準、加強人才隊伍等環節,可以推動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同時,作為旅游業發展的有力補充,研學旅行在服務地方經濟、助推地方教育事業發展中也將發揮強有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