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馬卉
公路,指引方向,帶來希望。公路,串聯起大好河山,編織著幸福生活。在峰巒起伏、溝壑縱橫的秦巴山區,一群筑路人用腳步丈量大地,為幸福安康筑起條條致富路,也在他們的內心筑起條條崇德向上的幸福之路。
今年以來,陜西省安康興達路橋集團有限公司緊扣市委《關于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建設崇德向上幸福安康的實施意見》,深化文明創建工作,把“行勝于言”落實在辦實事、暖人心的實踐中,播撒在涵養文明、引領風尚的文明創建工作中。
主業融合,鋪就民生之路
“修路是好事,但修路這段時間我們出行太不方便了。”“施工路段容易產生積水,下雨了路不好走啊。”在紫陽縣瓦廟鎮瓦房村居民集中點會議室里,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訴說著自己的擔憂。由興達路橋集團公司承建的紫陽縣毛壩鎮瓦灘村至瓦廟鎮新華村道路提升改造項目屬市級重點項目,紫陽縣十大民生項目之一,發揮著補齊農村道路基礎設施短板、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項目自開工就牽動著沿線居民的心。村民們既期盼著這條致富路振興路早日建成,又擔憂項目建設期間會對自己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了打消村民顧慮,項目經理部與瓦房村居民召開專題會議,在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后,決定在居民集中點增設涵洞道及蓋板水溝,解決雨天排水問題,消除安全隱患,同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修筑便道3處、臺階5處,切實解決了村民的“心病”。
為民修路辦實事,聯通民心便民行。興達路橋集團堅持把“問題清單”變成“履職清單”,將“我為群眾辦實事”體現在一件件民生小事中,落實在一項項具體行動上,在秦巴山區中鋪就著一條條“民生路”“幸福路”“振興路”。
志愿服務,點亮志愿微光
“面對陌生來電、短信鏈接,一律不聽不信不轉賬。保護好個人信息,老年人要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遇到可疑情況,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求助。”安康高新區建民社區的廣場上,興達集團的志愿者正耐心地向社區居民宣講平安建設小知識。每個月,興達集團的黨員志愿服務隊都會來到建民社區,給居民提供多樣化、精準化的志愿服務。
“有的老人想了解醫療保健的小常識,有的孩子想有人陪,一起做游戲、讀繪本,有的住戶想讓社區的環境更加干凈整潔,需求各有不同。”建民社區的工作人員說。為滿足居民需求,興達集團黨員志愿服務隊通過在“安心到”小程序中點亮群眾“微心愿”,實現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的菜單式服務,打造了“社區吹哨,黨員報道”的志愿服務模式。
今年以來,興達路橋集團精心打造“興達筑夢,暖陽行動”志愿服務品牌,以社區為載體,精準識別,對需要幫助的老人、青少年等進行志愿服務,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同時,圍繞重點主題,在社區開展群眾閱讀、科學普及、健康咨詢、愛心助學等志愿服務活動,在助力基層黨的建設、加強社區治理、關愛扶助留守老人、關心教育青少年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
典型示范,彰顯硬漢柔情
“以前,總認為自己很窮,當看到那些困難家庭、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才感覺他們不僅需要物質扶持,更需要愛與關懷。”在先進模范事跡分享會上,興達集團職工王來順娓娓道來,和同事們分享著他幫扶困難兒童的心路歷程。王來順是興達路橋集團的一名普通職工,也是安康市援少會副會長。多年來,他一心傾注援助少年兒童的公益事業,僅2015年注冊志愿云以來,他累計參加活動150余次,服務工時2000余小時,幫扶留守、孤殘兒童500余人次,先后榮獲第二屆“中國夢·青年志”公益“安康好青年”、第三屆“安康好人”等榮譽稱號。
修路人,是鋼鐵硬漢,也是柔情使者。王來順的事跡也影響著興達路橋集團的每一名員工,在他的示范引領下,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興達路橋集團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教育人、鼓舞人、引領人的重要作用,每年開展“身邊好人”評議,樹立一大批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身邊榜樣,讓好人意識、行為培育融入企業文化,推動形成向上向善、見賢思齊導向,為推動公司發展集聚“人氣”和能量。
如果說修一條公路,傾注的是一顆匠人之心,那么文明創建工作就是興達人在心里筑起的一條路,傾注的是一顆顆承載著愛與責任的初心。新征程上,興達人以路為筆,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描繪著建設崇德向上幸福安康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