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偉
落葉紛揚,氣溫驟降。正在安康學院實驗室里帶著學生埋頭研究纖維素氣凝膠制備的王錦濤,就是在這個時候,收到了從大洋彼岸傳來的好消息。美國斯坦福大學與愛思唯爾出版集團聯合發布的2023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上,他的名字赫然在列。素來不茍言笑的王錦濤,也在被喜訊擊中的瞬間,露出了一個淺淺的笑容。
科研無止境。從2019年這套評價體系出現,全球每年僅有百分之二的科學家有幸出現在這份榜單上,盡管數據指標不是衡量科研成就的唯一因素,但在長年累月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科學的嚴謹細致,還是被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榜單從全球22個領域和176個子領域,近700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排名前2%的科學家,旨在提供一個科學家長期科研表現的衡量指標,更客觀、更真實地反映科學家的影響力。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榜單”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榜單”。
把目光聚焦于王錦濤身上,他所獲得的這一項榮譽,不僅是對自己多年如一日的努力鉆研的肯定,更意味著他在其研究領域具有了較高的世界影響力,其科研成果為該領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獲得世界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充分體現了學校學科建設成效和科研工作實力,也為進一步提升學校在全球的影響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而在此之前,安康學院在這項榮譽面前只能望洋興嘆,處于一片空白的境地。
對于以嚴謹準確為指向的科學研究來說,要得到正向的研究結果,只有日復一日的埋頭苦干,任何細枝末節的變化都需要記錄、反復斟酌研究,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馬虎。這條路上,沒有捷徑可走。
出生于1986年的王錦濤,最終以他對科學研究的虔誠之心和極度熱忱,戰勝了時間的魔咒。從大學本科到研究生,再到中科院讀博期間,他的研究方向一直圍繞新材料領域開展。博士畢業后,他被北方民族大學聘任。“在那里,整個的學術研究環境是比較優越的,但是由于寧夏的氣候實在太干燥,小孩有鼻炎,反反復復適應不了。就想著換一個氣候條件相對好一點的城市工作生活,2022年初,受朋友邀請,我來到安康,第一次就感覺這里山清水秀特別美,加上我愛人也是陜西的,對安康的評價很不錯。后來就通過陜西省人才引進機制,加上安康學院這邊給了我優渥的科研環境,我們就舉家搬遷來到了安康。”
在這座被綠色籠罩的城市,王錦濤感受到了久違的慢生活,但他仍舊有由內而外催動的緊迫感,讓他以苦行僧般的自律嚴格要求自己,按照從前的節奏延續工作的軌跡。“學院其實沒有給我安排繁重的業務,去年成立‘科創驛站’后,我就一直帶著學生在做研究。每天七點起床,八點到實驗室,除了下班后照顧孩子,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科研工作上。最近我們的纖維素氣凝膠制備實驗已經到了性能測試的階段,就感覺時間怎么都不夠用,心思都放在這個事情上。”
在記者與王錦濤交流的過程中,這份對學術研究純粹的熱情,貫穿對話的始終。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全球的科學家榜單中,脫穎而出,成為百分之二中的一份子。
而回到安康學院這個源點上,對人才的求賢若渴成為充實學科建設的重要因子。去年以來,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和創新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安康學院設立了“科創驛站”這一創新驅動與成果轉化平臺,目前已吸納14名優秀的青年博士進入驛站,王錦濤就是科創驛站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代表。通過對入站科技人員實行年薪制、科研管理“放管服”,讓科研人員得以安心科研。科研處處長崔曉明介紹說:“安康學院一直致力于招才引智,不斷充實壯大人才隊伍,為科研人才提供優越的科研實驗條件,并積極搭建與地方產業對接的平臺橋梁,鼓勵引導大家結合國家科技創新重大戰略需求和安康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及重點產業鏈布局,聚焦地方重點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積極與企事業單位聯合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推動科技成果實現轉化。”
對王錦濤來說,學術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為了造福人類,讓研究成果得以惠及民生基業,這也是他從中科院傳承過來的精神火種。如今,他把這簇閃耀著科研精神與人文情懷的火苗帶到了安康,火苗在安康學院這塊充滿了大愛與格局的學術土壤上不斷蔓延,最終呈燎原之勢,引領著安康學院“科創驛站”不斷攀向學術研究的高地。
冬日的周末,王錦濤難得給自己放一天假,他漫無目的地行走在鄉下的阡陌田野間,目之所及,農田青青、流水潺潺,在清新的草木香里,他吐納呼吸,腦海中仍是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樣本、一項項尚未完成的科研項目。回家的時候,他隨手帶著的塑封袋里,裝著被村民隨手扔在田間的秸稈。笑容平和的臉上,一絲如獲至寶的欣喜驀然浮現。“秸稈纖維素也是應用范圍廣泛的材料,帶回去給學生做實驗,可以從里面提取納米纖維素。”
在江南與江北,在初春與秋暮;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從一座山丘到另一座山丘,王錦濤朝著學術的高峰不斷攀越。截至目前,他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等主導的科研項目14項,參與國家、省廳級科研項目14項;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近70篇,其中入選ESI全球高被引論文2篇。盡管已經多項殊榮加身,但他的身上,依舊未曾有絲毫的懈怠之氣,一如既往秉承著科學家嚴謹細致的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求知探索、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