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陳楚珺 通訊員 熊煒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道,健康為本。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和基礎保障。近年來,我市衛健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論述,奮楫前行,步步跨越,堅決扛起守護人民健康的使命任務,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健康策略,守正創新、開拓進取,履職盡責、擔當作為,推動健康安康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
安康長興中等職業學校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
同時,健康也是高質量發展建設必不可少的基礎,我市對照城鄉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期盼,舉全市之力,勠力同心開展健康安康工作,健康生活、健康環境、健康服務、健康保障、健康產業不斷完善,健康基石不斷夯實。
從一開始,我市就明確,在安康走向健康社會的進程中,要的是全面的、全體的健康。
從那一刻起,安康人民群眾從“健康”邁向了“更健康”。
高新中學學生參加健康體檢。
健康生活:幸福感背后是基礎的提升
用一個關鍵詞概括我市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那就是“幸福感”。
對于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來說,安康的第一眼印象就是穿城而過的漢江,而在漢江兩岸的沿江步道更是讓人眼前一亮,籃球場、足球場、兒童游樂場、健身器材就像絲線上的“珍珠”一樣,被串聯在一江兩岸。
正在公園健身運動的學生小唐告訴記者,自己是第一次來江灘體育公園足球場踢球,這里的場地很寬敞,塑膠草坪也很軟,不容易摔傷,以后會經常和小伙伴來這里鍛煉。
高新醫院健康宣講進社區。
兒童游樂場內,市民劉女士正帶著孩子蕩秋千,她說這里空氣好,綠化也到位,平日里會常帶孩子來這里玩,既能呼吸新鮮空氣還能免費體驗益智類游樂設施,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自從建了這個公園,我經常來這里鍛煉身體。以前逛公園是為了娛樂,現在不一樣了,走在江邊不僅能鍛煉還能學習健康知識,身體也比以前好多了,真是太好了!”居民胡先生一邊散步一邊跟記者聊起來。
隨著注重健康品質和健康生活的人越來越多,我市群眾逐漸養成了正確的健康觀,增強了健康自我管理意識,形成人人關注健康、人人重視健康的良好氛圍,提升了全民健康素養。
群眾源源不斷幸福感的背后,是健康安康這項工作的持續發力。
為了提高居民健康意識,我市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的核心健康觀,切實把健康意識貫穿到每一個細節,讓健康知識深入人心,讓健康行為走進生活,讓幸福跟著健康走。
健康安康工作被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按年度任務要求完成健康建設專項考核和監測評估工作;充分發揮專家咨詢委員會作用,開展調研、督導、監測、考核39場次;健康城市建設提質增效,獲評陜西“樣板市”,大衛生、大健康理念持續深入人心。
正大制藥有限公司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健康體育活動。
安康體育場、高新運動公園等一批體育休閑場所建成投用,2022年新改擴建體育場館11萬平方米,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37平方米,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廁所、體育場館、停車泊位等有序向社會開放,收獲的不僅有群眾的紛紛點贊,還有健康帶來的幸福感。
同時,健康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全市廣大居民群眾養成了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范化管理,促進全民心理健康。
目前,我市建立了市、縣、鎮、村四級健康教育網絡,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高到19.56%,國民體質合格率95.66%,建設無煙黨政機關582個,建立了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社區康復機構、社會組織及家庭相互銜接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
健康環境:整潔舒適生態宜居
2022年,安康城市水環境指數3.3358,平均改善指數3.31%,排名全省“雙第一”。今年1至9月,城市水環境指數3.1262,排名全省第一,指數較上年同期改善9.54%;全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保持100%,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以前漢江邊有很多洗衣服洗車的,通過各部門的配合,制定漢江水質保護條例,現在很少能在江邊看到這些現象了,構成一幅人在城中、健康在心中的美景畫面。”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李林斌說。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健康陜西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健康安康建設委員會協調作用,建立了以黨委牽頭、政府主抓、部門分工實施的聯動機制,常態化開展協調推進、年度考核、監測評估、宣傳推廣、健康城市建設、健康陜西行動、健康細胞示范建設等重點工作。
健康建設被分解成一個個項目實施管理。更重要的是,健康建設融入到政策中,由此形成多部門協同聯動機制。
漢陰縣澗池鎮樅嶺村是省級衛生村、市級健康村,致力為村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推動各級、各方面不懈推進健康安康建設的另一大舉措是,與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綠化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醫養結合試點、生態健康養老示范市相結合,組建了融合推進機構,建立了融合推進機制、督導考核機制,實施“健康+交通”“健康+旅游”“健康+餐飲”“健康+運動”等發展新模式,全國醫養結合試點、生態健康養老示范市、國家健康城市樣板市等一系列國字號品牌相繼建成,大衛生、大健康格局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擴展。
健康安康建設新格局,亦由此形成。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揚楠說,“現在年輕人結婚辦喜事,會用氣球、電子煙花爆竹聽個聲響。民眾的意識有很大變化,安康出臺了煙花爆竹禁燃禁放條例,安康高新區、恒口示范區實行全域禁放, 各級各部門對重要節日節點的禁燃禁放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
目前,我市在健康安康工作開展中,實施網格化大氣污染治理,嚴格落實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項措施,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治理,實行河湖長制“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加強土壤污染調查詳查、風險評估管控、修復治理,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臟、治亂、治差工程,全面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創新實施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生態文明示范市、文明城市、綜治優秀示范市五城聯創,市縣鎮村四級同創,提升城市環境品質;采取“市場化消殺+專業化評估”策略,有效控制了病媒生物密度。
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6.57%,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接近100%,城鄉居民飲用水檢測合格率100%,市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47天、連續16年在全省領先,地表水好于Ⅲ類水體的比例達到100%。建成小型農村生活垃圾填埋廠69個、垃圾處理廠14個,垃圾治理率92.93%,村莊清潔行動實現全覆蓋。
健康服務:不勝枚舉的“窗口”
從老百姓的“病有所醫”,提升到“病有良醫”,從“好看病”,到“看好病”,我市的健康安康建設,走的是醫療服務“沉到底”的路子。
記者在安康市人民醫院看到,整體環境改善后,醫院服務水平也大幅提升。
“高質量的志愿服務縮短了門診患者的滯留時間。對于老年兒童等特殊人群,醫院做好環境適老化和無障礙改善。針對上班族工作日就診時間困難,醫院還專門開設了假日門診。”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李福廣介紹,醫院著力打造電子化平臺,推出微信公眾號和掌上醫院,為患者節省時間、降低費用。
像人民醫院這樣做好健康服務的,只是我市健康工作的一個“窗口”。這樣的“窗口”,在安康不勝枚舉。
市婦幼保健院為廣大婦女兒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
2020年以來,我市實施衛生健康基礎建設項目58個,總投資40.7億元,陜南區域醫療中心、中醫藥傳承創新項目、市傳染病院即將建成投用,10個縣級醫院改擴建工程、17個縣域醫療副中心建設正在抓緊實施,1469個衛生室達到公房化要求,醫療床位數達到19389張,每千人擁有床位數7.82張。現有醫療衛生機構2788家,其中,4家三級醫院、20家二甲縣級醫院、6個基層示范中醫院、169個規范化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81家村衛生室、11家疾控中心、11個衛生執法監督機構。市中心醫院建成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高血壓、糖尿病規范管理率76.99%、74.17%,確定市、縣區定點醫院15個。碘缺乏病、大骨節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砷中毒病區縣均達到國家消除標準。
以市級醫院為“高地”、縣級醫院為“龍頭”、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的醫療服務體系全面建成。
柔性引進國家級知名醫學專家36人、高層次緊缺人才174人,招聘醫學本科生1811名,全市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1059人,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5名。建成國家、省級、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和學科110余個。建成市級質控中心31個,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危重兒童和新生兒“五大中心”實現縣域全覆蓋,組建1907個家庭醫生團隊“上門服務”。2022年全市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1378.4萬,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1%以上。
我市還扎實推進衛生健康人才“十百千萬”培訓培養工程,組織各類技術人才參加進修學習培訓13455人次。信息化建設指數位列全國地級市第30名,入圍2022年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全國衛生健康信息化發展指數”榜單,“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被人民網、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評為“2022年健康中國創新實踐案例”。
健康保障:用溫暖底色守護群眾幸福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離不開健康保障賦予的溫暖底色。
“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到醫院買藥更便宜了,高血脂高血壓等常用藥便宜了。以前高血壓報銷1000元封頂,現在是5000元。”市醫保局合療辦馬勁楓深有感觸,自開展健康安康工作以來,我市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
通過加強醫保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結算。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機制,強化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商業健康保險的有效銜接。藥品、醫療器械流通體制改革得到深化,完善基本藥物政策,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博元幸福城社區定期開展兒童游泳比賽活動,用心呵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馬勁楓介紹,截至6月底,全市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 99%左右。繼續實行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全市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住院費用政策范圍內平均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80%、70%左右,統一規范職工和城鄉居民門診慢特病政策,病種擴大至55種。規范精神類疾病報銷政策, 90%的病種提高了報銷封頂線和報銷比例。
同時,在助力鄉村振興中,全額資助特困供養人員、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特殊困難群體,對脫貧不穩定且納入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范圍的人員給予不低于190元定額資助,累計資助參保21.79萬人,全市脫貧人口和易返貧致貧人口全部參保。大病保險繼續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和返貧致貧人口實施起付線降低50%等傾斜支付政策。
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守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我市健康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個人衛生費用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下降至24.98%,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43歲,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全年實施衛生健康項目44個、完成投資7.86億元。實施“雙培養工程”,招聘醫學本科畢業生95名,建立省級名中醫工作室4個,培育市級名中醫工作室12個。
健康醫養:從“細胞”到產業的宏大圖景
一個個健康的細胞構成了一個個健康的人,健康的城市也需要健康的細胞來支撐。當它們都保持健康活力,城市才會生機勃勃。
在健康細胞建設提質擴面工作中,我市連續4年將健康細胞工程列入市委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和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民生工程,成立了健康細胞示范建設指導專家庫,立足大健康格局,將健康細胞示范建設與國衛國森創建、文明城市創建、全民健身行動等多個行業的重點工作融合推進。新增命名市級健康機關101個、健康社區53個、健康村莊121個、健康學校283個、健康醫院26個、健康企業32家、健康家庭示范鎮15個。健康機關、健康社區、健康村莊、健康學校、健康醫院、健康企業、健康軍營、健康家庭建設率分別為60.1%、60.3%、59.7%、74.9%、100%、58.6%、80%、25%。
近年來,我市創新思路,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與生態宜居健康城市建設結合,積極打造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養互助、簽約服務、民辦醫院等五種基本形態,將健康養老服務列入向社會公開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加快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持續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改善老年人就醫服務,織牢醫療健康服務保障網,扎實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夯實居家養老基礎。
我市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等8個政策文件,著力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醫養服務體系,探索“醫養+”“互助+”“簽約+”“商業+”等多元化服務業態。作為指揮棒,這些政策和措施,起到了強力的推動、促進作用。
安康長興中等職業學校占地面積150畝,建筑面積近17萬平方米,環境優美,成為安康市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優質職業學校。
如今,我市已創建國家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1個、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個。全市建成省級醫養結合示范基地6個、醫養結合服務中心10家、老年友善醫療機構171家,市級醫養結合示范點41個,老年病院、康復護理院13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82%。
安康連續5年入選中國康養城市排行榜50強,醫養結合模式入選“全國醫養結合200例典型經驗”,被國家衛健委、民政部全國推廣。
一幅萬千居民投身參與的宏大健康圖景,給安康的“健康細胞”做了最好的注腳——健康的社會,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健康的單位、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個人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