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鈺
近日,鎮坪縣鐘寶鎮新坪村的板栗迎來豐收季,漫山遍野的板栗樹上,一個個沉甸甸的小刺球掛滿枝頭。村民們將一粒粒掉落的板栗,麻利地去掉外殼,裝進袋子。
“今年我們村上完成板栗低效林改造200畝,每畝產量可達150公斤,每畝能給村民帶來近1000元增收。”新坪村黨支部書記顏繼富高興地說。
近年來,我市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發展林業產業經濟為突破口,逐步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成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
林上采“金” 生態經濟雙豐收
拐棗作為旬陽富民強市的戰略產業、鄉村振興首位產業。種植面積達40萬畝,年產鮮果11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80%,研發的產品有拐棗飲料、拐棗酒、拐棗醋、拐棗汁等20多個品種,遠銷韓國、日本等國家。今年1月,旬陽市被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拐棗之鄉”。
拐棗已成為旬陽市段家河鎮彌陀寺村村民致富增收的“搖錢樹”。2017年,彌陀寺村積極發動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后種植大大小小的拐棗樹,目前該村建園2000畝以上,掛果達1000余畝,年產值200余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500余元。
木瓜作為白河縣重點發展的一項綠色友好型產業,廣泛種植于2000年退耕還林時期,先后打造出“白河木瓜地理標志產品”“中國富硒木瓜示范基地”等公共品牌,開發出木瓜白酒、果醋、護膚品等20多個木瓜系列產品。
宋生會是白河縣宋家鎮雙喜村七組一名退役軍人,多年來依托當地木瓜栽培的悠久歷史,潛心摸索木瓜釀酒技術,帶著這份軍人的執著,成功釀制出口感綿醇、清香怡人的中高度系列木瓜白酒,成為當地有名的釀酒“土專家”,前年注冊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每年除了土地流轉費外,光支付務工工資就達4萬多元。”看著木瓜樹上掛滿了“幸福果”,宋生會露出燦爛的笑容。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我市堅持立足自然稟賦,因地制宜找準路子,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通過造林綠化、退耕還林還產業、低效林改造等系列措施,積極尋求生態增值與農民增收最佳結合,形成了核桃、油茶、拐棗、木瓜、板栗等一系列生態富民產業,在生態得到改善的同時,讓群眾真正受益。
林下掘“金” 添綠增收兩相宜
寧陜縣梨子園養蜂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中蜂養殖、蜂產業文化展示、蜂產品及林特產品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合作社現有種質資源蜂群3000余箱,年可提供種蜂群1000余箱,優質生態蜜3萬公斤以上。
“目前年銷售額達300萬元以上,采購方大多是常州企業直接訂單采購,蘇陜協作為我們蜂蜜銷售幫了大忙!”理事長周世紅高興地說道。該合作社通過產業帶動,讓當地村民走上了“甜蜜”的致富路。
近年來,全市積極盤活林地資源,深度挖掘林下生態空間,著力做好林下產業這篇文章,通過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大力培育林藥、林菌、林芋、林蜂、林麝等“林下+”經濟,蹚出一條林地利用高,生態發展好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
林中淘“金” 綠色生態現紅利
走進馬盤山的大門,微風習習,讓人心曠神怡,掛滿林果的樹木,給人帶來別樣的美感。
“我們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來,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荒山變為青山。”平利縣馬盤山森林康養基地負責人指著遠方的綠色介紹。該基地先后獲得省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省級森林自然體驗基地、省級森林康養示范基地等稱號,森林覆蓋率高達95%,氣候宜人,已成為陜南片區一張靚麗的森林康養旅游名片。
我市森林資源豐富,有自然保護區2個、森林公園12個、國家級濕地公園6個、風景名勝區3個、地質公園2 個,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9個、省級自然教育基地12個,每逢節假日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森林”呼吸。
“為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市級層面出臺了《安康市林業產業經濟三年倍增計劃》,到2025年初步建成淺山川道特色經濟林果產業帶、中低山林下經濟產業帶、中高山森林康養及儲備林建設產業帶,形成‘漫天繁星照亮夜空’的新發展格局。”安康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元安說。
綠色,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安康久久為功的潛心守護。3年來,市林業局牢記殷殷囑托,感恩奮進,為實現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以“綠”為底書寫建設高質量生態美綠的安康林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