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朱周平
縣域興則安康興,縣域強則安康強。近年來,安康市以實施“一縣一策”為突破口,堅持把縣域經濟作為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關鍵抓手,全力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見實見效,全市縣域經濟實現量的持續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縣均實力持續增強。據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全市9縣(市)生產總值862.75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68%,較上年增加60.53億元;縣均生產總值95.86億元,較上年增加6.73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縣域生產總值395.19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66.6%;縣均生產總值43.91億元。縣域經濟總量穩步擴大,縣均整體實力不斷增強。
首位產業更加明晰。我市聚焦8條市級重點產業鏈和縣域產業優勢,動態調整完善“一縣一策”“一區一策”事項清單和細分領域,縣域首位產業定位更加明晰,石泉縣由富硒產業調整為富硒食品(預制菜),鎮坪由中藥產業調整為中藥(黃連、獨活、玄參等)。2022年,縣域首位產業總產值475.5億元,占縣域經濟總量55.1%;今年上半年,縣域首位產業總產值255億元,占縣域經濟總量64.5%。縣域首位產業占據經濟總量大半壁江山,發揮了舞龍頭、補鏈條、興業態作用。
消費市場活力釋放。2022年全市9縣(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38億元,增長7.6%,嵐皋縣增速最快(10.6%),7個縣增速高于縣域平均水平(紫陽4.6%、旬陽7%)。今年上半年,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72億元,增長6.9%,高于全市(4.5%)2.4個百分點,9個縣(市)均保持增長。消費促進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
平臺承載提質增效。圍繞打造城鎮平臺,我市將旬陽、漢陰、平利、石泉、白河5個縣(市)劃定為產業功能區,紫陽劃定為農產品主產區,寧陜、嵐皋、鎮坪3個縣劃定為生態功能區,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圍繞提升產業平臺,將全市原23個開發區整合精減至11個,壓縮比例52%,石泉富硒預制菜產業集群、旬陽功能新材料產業集群入選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有力推進產業進園區聚集、功能在園區集成、要素向園區集中。圍繞培育創新平臺,積極主動融入秦創原,大力推進秦創原綠色產業協同創新示范區建設,漢陰經開區獲批全省首批秦創原地市協同創新基地,全市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97家,2022年全市秦創原考核位列全省第5名。圍繞做大融資平臺,大力推行以市帶縣模式,市縣兩級融資平臺由原49家整合至16家,資產規模由整合前636億元增加至791億元。
另據了解,安康縣域面積占全市的84.5%,常住人口占63.9%,去年經濟總量占比達68%,今年上半年經濟總量占比為66.6%,無論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還是竭力完成今年各項目標任務,縣域經濟發展都事關重大。
面對“奮戰下半年、打好翻身仗”艱巨任務,市發改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深入落實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和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部署要求,按照市委五屆五次全會精神,錨定加快建設漢江生態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主攻方向,以扎實開展主題教育為動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升級,科技賦能、開放招商,聚焦產業、大抓項目,城鄉融合、協同聯動,更好發揮縣域經濟的戰略性支撐作用,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筑牢堅實基礎。
具體措施上,首先要健全完善工作機制,用好省上實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接續政策措施,強力推進我市任務清單落實落細;其次要聚焦重點大抓項目,突出抓好縣域首位產業項目庫建設,強化“一項目一策”服務指導和支持力度,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要做大做強首位產業,聚焦縣域首位產業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推動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格局。各縣(市、區)要立足自身優勢,持續做大特色經濟、聯農帶農經濟、集體經濟、民營經濟,加快完善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體系;要著力提升園區能級,堅持“一縣一區、一區多園”,優化總體布局,完善退出機制,持續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技術研發、檢驗監測、倉儲物流、金融法律等生產服務配套,逐步實現主導產業入園發展。招引更多基地型、補鏈型項目,不斷提升產業園區聚集功能和承載水平;要推進縣城城鎮化建設,統籌抓好縣城、集鎮建設,更好發揮城鎮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聚焦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重點任務,以城鎮高水平建設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