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石泉縣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堅持以漢江流域水質安全和秦巴山地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升級之路。
強化工作保障 筑牢生態防線
云霧漸開、艷陽高照,石泉縣域內的漢江流域生機盎然。朱鹮、白鷺在江邊結伴覓食、戲水歡舞,魚兒躍出水面,穿著馬甲的護漁員、護河員正在沿江沿河巡護,執法快艇不時劃過水面。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背后,正是石泉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嚴格執法監管、建立長效機制的結果。
石泉縣建立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監測監管、隱患排治、投入保障、投訴舉報、責任落實”六大工作機制,創新推行“河長+警長+五員”工作運行機制、“河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司法銜接機制,以及“兩辦”督察室、考核辦三線督辦考核機制,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大環保格局。
石泉縣財政每年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6%以上用于生態環保工作。2016年以來,累計整合生態環境、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資金6.2億元,實施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項目67個。組建兩山生態資源公司,策劃儲備了“雙儲林場”國家儲備林等一批重點項目,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項目資金保障。
石泉強化工作保障、守好生態安全底線、筑牢生態保護防線,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連續4年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被授予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系統推進治理 厚植生態優勢
石泉縣全面推進“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措施,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和禁止或限制燃放煙花爆竹區域,開展秸稈禁燒、工地揚塵治理、油煙污染治理、油氣三次回收治理等工作,拆除燃煤鍋爐45臺,餐飲服務行業油煙凈化設施應裝盡裝,建成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2個。2022年,全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7天,創下歷史最優水平。
石泉創新建立縣、鎮、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扎實開展水環境質量提升專項行動,科學劃定13個鎮級水源地保護區,建成污水處理廠12座、污水處理站39座、區域性生活垃圾填埋場4座,實現了污水處理全覆蓋和生活垃圾收轉運城鄉一體化,漢江水質穩定在國家Ⅱ類標準。
2016年以來,石泉縣依法關閉礦山企業19家、磚廠12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0.4平方公里,實施營林造林56.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8%,朱鹮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秦嶺生態環保質效不斷提升。
實施綠色發展 共享生態紅利
石泉縣立足生態、富硒、綠色優勢,按照“生態+”理念,積極推動資源要素向富硒食品預制菜首位產業、生態旅游支柱產業、現代農業特色產業聚集,促進三產深度融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努力讓全縣人民共享生態綠色發展紅利。
圍繞建設“全國富硒食品產業強縣、西北預制菜之鄉”目標,石泉縣引進培育正興黃花菜、柏盛魔芋、深鯊集團等8家頭部企業,扶持壯大28家龍頭企業,開發了蔬菜料理包、魔芋、黃花菜、桑蠶四大系列富硒食品預制菜,加快推進“石泉食美”小碗菜“百城千店”全國連鎖項目建設,去年全縣富硒食品預制菜產業實現產值54.6億元。
石泉縣依托獨特的生態人文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圍繞建設“中國漢江石泉旅游休閑度假區”目標,做足“旅游+”文章。先后建成國家旅游休閑街區1個、國家4A和3A級景區各5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村3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和鄉村旅游示范村14個,形成了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去年全縣旅游綜合收入達34.21億元,旅游作為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器”的作用充分彰顯。
“石泉始終把‘生態優先、綠色升級’作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遵循,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持續壯大循環經濟、生態經濟規模,加快建設美好石泉。”安康市委常委、石泉縣委書記陳蓮表示。
記者手記
“水清魚歡躍,人來鳥不驚。”在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同時,石泉縣積極引導群眾參與到綠色產業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今,石泉縣城鄉呈現出“產業旺、就業穩、增收忙”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