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李瑩 陳楚珺
八月底的一個普通周末,石泉縣中壩作坊小鎮多家民宿再次迎來滿房。
“今年‘五一’和端午節期間,客房更是爆滿,很多游客只能住帳篷,或是住在農戶家中。”石泉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派駐中壩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胡蘭英告訴我們,中壩作坊小鎮位于后柳鎮東南11公里處,于2018年10月正式開園,每年的5月到10月是這里的旅游高峰期。
2016年,石泉縣引進創業能人,深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等文化內涵,結合陜南民間手工作坊技藝,將原中壩村搬遷安置點的房屋,打造成釀酒、草編、做豆腐、搨辣子、傳統榨油坊、活字印刷、扎染等不同業態的七十二非遺傳統手工作坊小鎮。
絲路之源·十美石泉文化演出
“非遺+旅游”,讓這個昔日小山村煥發出了新活力,也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后柳鎮中壩村人,七年前,朱樹珍還遠在外地打工。自從中壩作坊小鎮建起來后,她便憑借扎染手藝開辦了扎染工坊,制作手帕、服飾等物品。
“今年生意還不錯,有很多周邊的學校,還有安康、西安等地的學校來這里開展研學活動。像這種手工藝品,學生們都很感興趣,大部分都會選擇買一個當紀念品。”朱樹珍說。
據胡蘭英介紹,目前中壩作坊小鎮共帶動40多戶村民自主創業,年均收入近10萬元。每年吸收100余人務工,人均年收入2萬余元。
中壩作坊小鎮
文與旅相伴,旅因文而興。這幾年來,中壩作坊小鎮不斷拓展旅游項目,建設了一批精品民宿,打造了帳篷營地、巴少山寨部落、荷塘花海等項目,并通過舉辦皰湯會、篝火晚會等民俗活動,打造集非遺體驗、游學研學、旅游度假、團建拓展、文創開發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小鎮,帶動村民增收和村域經濟發展。
如今,中壩作坊小鎮已是熱門旅游地、研學基地,每年吸引10萬人次來小鎮觀光打卡。同時,也成為石泉文旅融合發展的典范,很多人專門來此體驗非遺文化的樂趣與魅力。
在石泉這片文化的沃土上,除了以七十二非遺傳統手工作坊聞名的中壩作坊小鎮以外,還“生長”出了一個又一個打卡點。
池河鎮歷史悠久,是西北第一蠶桑大鎮,有著扎實的蠶桑產業基礎和深厚的蠶桑文化底蘊。千年“鎏金銅蠶”就出土于池河鎮譚家灣村。
學生參觀石泉蠶桑博物館
多年來,池河鎮借助鎏金銅蠶歷史文化品牌,著力打造中國金蠶小鎮,規劃建設鎏金銅蠶文化溯源區、最美桑海農旅體驗區、蠶桑科技產業區、絲路風情溫泉康養區四大功能板塊,建成了明星村、五愛村兩個農旅融合示范村,打造了最美桑海博覽園及荷塘月色絲路風情度假區兩個旅游景區。
在池河鎮金蠶之鄉展覽館,展示著鎏金銅蠶文物介紹和石泉蠶桑產業發展史,充分發揮“鎏金銅蠶·絲路之源”文化品牌。展覽館旁邊的鎏金銅蠶文創產品展銷中心是石泉打造的金蠶文創展銷基地,該中心投資開發了五大類80個“池河金蠶譚氏六寶”文創產品,主要包括“游絲路之源石泉帶幸福安康回家”鎏金銅蠶系列產品毛絨玩具、工藝禮品等,發行鎏金銅蠶紀念郵票、紀念封,研發鎏金銅蠶紀念幣等產品。
就在今年6月,“絲路之源·幸福安康”第五屆鎏金銅蠶與開放發展大會暨中國·石泉第四屆鎏金銅蠶文化國際研討會系列文旅商貿活動在池河金蠶小鎮開幕,共吸引簽訂文化旅游、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19個,簽約金額達到26 億元。
如今,“鎏金銅蠶”已然成為石泉縣最具代表的名片,打造出了屬于石泉特有的“金蠶文化”。
石泉縣依托鎏金銅蠶文化、鬼谷子文化和漢水文化“三張名片”,每年舉辦春季民間文化藝術節、夏季蠶桑文化節、秋季鬼谷子文化節、冬季庖湯會四大文旅活動,創新開展“跟著節氣去旅行”系列文旅活動,做優叫響“秦巴山水·石泉十美”旅游形象品牌……正是通過開展此類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持續擴大了石泉四季文旅和四季體育賽事品牌知名度影響力。
庖湯會游客如織
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石泉縣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深挖鎏金銅蠶、鬼谷子、漢水文化底蘊,做足“旅游+”文章,做精“+旅游”標準,推動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上半年,累計接待游客311.6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9.2億元。
每到假期,游客總是對“詩和遠方”心生向往。而在石泉,這一期望變得觸手可及。
如今,當游客踏入石泉,可以在1600余年歷史的“秦巴老街”探尋最久遠的石泉印記,品味火獅飛龍、漢調二黃等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還可以前往古典風韻十足的“秦巴風情園”,感受大型實景歌舞劇“絲路之源·十美石泉”帶來的別樣文化體驗。更可以在“金蠶小鎮”欣賞萬畝桑海帶來的視覺震撼,在“鬼谷嶺”頂峰天臺觀重溫千年前鬼谷子著寫十三篇的歷史場景。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伴隨著文旅深度融合,石泉從悠悠歲月中走來,如今正成為越來越多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