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漪湉
酷暑已去,時下走進嵐皋縣鄉村,處處小橋流水,黃墻黛瓦,坐賞田園勝景,體驗巴人風情……一批各具韻味、各美其美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在全面鋪展。
廣袤鄉村的美麗蝶變來源于矢志不渝的“向美而行”。近年來,嵐皋持續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嵐皋樣板”,緊扣“八項行動”提標提質提效,全面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映入現實,一村一落逐步打造出和美鄉村的“面子”和“里子”。
內外兼修 和美鄉村處處是風景
沿G541國道一路駛入南宮山鎮,沿線的彩繪垃圾房掩映在農田屋舍之間,垃圾房上都畫著以“大興孝道之風”“重視子女教育”等新民風十條為主題的精美情景畫,輔之以青瓦飛檐,猶如一處處景觀小品融入南宮山腳下的連綿風景。
除了這32個景觀垃圾房外,南宮山鎮在居民聚集點、安置小區、學校附近放置鋼結構成品垃圾房,今年新增太陽能自動感應垃圾房15處。據南宮山鎮環衛公司清潔工人陳光毅介紹:“我們每天負責收集沿線垃圾房、垃圾桶的垃圾,再轉運到鎮填埋場填埋。宏大、桂花兩個旅游村有編號的垃圾桶,我們每周一上門收集垃圾。”
通過推進“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垃圾處理模式,購買第三方服務為農戶定期清運垃圾,建立起環境衛生保潔閉環,被確定為省鎮域生活垃圾治理試點鎮的南宮山鎮有效解決了村民亂堆、亂放、亂扔、亂排等現象。
穿過十里“桂花長廊”,來到南宮山鎮桂花村,抬眼望山坡,玉米、茶樹等或成片或零散地分布著。山風輕拂,粉白相間的秋英正在道路兩旁簇擁搖曳。
村容村貌換新顏,讓村民生活也大變了模樣,比夏末氣溫還顯火熱的,是村民周鑫改造自家房屋院壩的熱切心情。
被問及為什么要對房屋進行改造時,他面帶笑容地說:“現在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里環境更漂亮了,我就想借此機會把家里居住環境也提升一下,改造成五星標準農家賓館,不僅自己住著舒心,還能讓一直在家務農的母親增收。”
庭院中,工程隊正在熱火朝天地攪拌水泥鋪設瓷磚,周鑫預計,自家改建的民宿九月份之后就能開門營業,日子越數越有盼頭。
一花獨放不是春,滿園春色更迷人。為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嵐皋縣出臺了《2023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方案》。結合“掃干凈、擺整齊、清污淤、改旱廁”專項行動,緊緊圍繞“八清一改”“門前四包”責任制,各鎮按照“清、拆、建、管、規”五項措施持續推進村容村貌整治,示范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共青團員、婦聯組織開展村莊清潔志愿活動,帶頭組織群眾積極開展村莊公共部分及道路沿線環境衛生整治,對公共場所、河道溝渠、道路兩側的各類生活垃圾進行全面清理,徹底消滅衛生死角,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
截至目前,嵐皋已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6780.4噸、村內水塘575口、村內溝渠863.7公里、農業生產廢棄物1584.6噸,共開展入戶宣傳3714次、農村環境衛生消殺2370次,發動農民群眾投工投勞14479人次。全縣所有行政村及社區呈現出干凈整潔、祥和有序的嶄新面貌。
創新治理 讓體系建設持久管用
如何實現“一時美”向“長久美”轉變,讓來之不易的人居環境整治成果維持“長治久美”?南宮山鎮根據農村生活實際,制定了可回收、可還田、需填埋三大分類標準,并完善相應設施設備,同時讓廣大村民“登舞臺、當主角”,凝聚起同頻共振的治理合力。
在嵐皋縣嘀嗒回收溢河村站點,只見工作人員正在操作壓縮機,將分類好的塑料飲料瓶壓縮成一個個有棱有角的方塊,已經壓縮好的廢舊物品整整齊齊碼在回收站墻邊,等待著統一運輸清理。
據負責人唐萍介紹,自2022年4月建立以來,目前公司員工數量達到了24人,在全縣設立8個回收點,入庫積分較去年總體上漲了50%。廢紙、塑料、金屬、服飾、家電等可回收物品每天在微信小程序“嘀嗒回收”都有統一的今日指導價,村民通過關注小程序,或者直接電話預約,就能享受足不出戶的上門回收服務。
對村民來說,這里還有個更親切的名頭——“垃圾銀行”。據了解,南宮山鎮垃圾銀行采取“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的運營模式,輔以相應物質與精神激勵,以積分量化管理調動村民積極性,凝聚鄉村建設合力。垃圾銀行與道德銀行的積分管理互相貫通,1次可在道德銀行積3分,積分達到一定數額,就能兌換生活用品和電子產品。
“過去在鎮上,幾個月都碰不到回收廢品的人,村民把廢品直接焚燒,既可惜又會影響環境,整理出來變賣還能增加收入,換取獎品。通過及時處理及時回收,也是在為鄉村振興服務。”唐萍說道。
針對農村常見的秸稈、動物糞便這類可還田的廢棄物,南宮山鎮充分動員養牛大戶和養豬大戶探索“秸稈成飼”“糞便成肥”,為各養殖戶、園區配套小型機器180余臺。雙嶺村友兵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汪友兵表示,一般購買飼料成本較高,通過持續回收秸稈制作飼料,就能逐步降低養殖成本。
要從源頭為垃圾減量,還需培育村民良好習慣,南宮山鎮自制宣傳生活垃圾治理知識宣傳讀本,每月開展一次評比活動,目前各村已為模范戶頒發“環境衛生流動紅旗”55面,比學趕超的氛圍愈加濃厚。
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不僅是一鎮的破題之道,也是全縣的解題之策。嵐皋加強宣傳教育,倡導文明新風,引導群眾改變傳統不良生活習慣,積極培樹先進典型,全縣共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好兒女、好鄰居”等各類表彰活動150余次,開展文明實踐活動300余場次,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意識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步實現鄉村由“環境美”向“人文美”轉型。
宜居宜業 美麗庭院催生新奔頭
桂花村村民趙章成的“山里人家”民宿已經經營五年,六月伊始,他和幾戶鄰居也加入了翻修房屋的隊伍中,如果未來五星級民宿驗收通過,鎮上將對他進行獎補。
民宿近處,小菜園一排排辣椒、茄子、豆角等紅綠相交;遠處,一壟壟梯田碧浪起伏,錯落有致。趙章成說:“五一期間民宿接待了40人左右,一年收入能有十多萬元,家里的土地一部分自己種糧食蔬菜,還流轉出租了十來畝,接待客人都能自給自足。我準備改造出6個標間,進一步提升接待能力。”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為鄉村帶來美景,也帶來了“錢”景。藺河鎮和平村村民儲召海也有了開設農家樂的初步規劃:“房子漂亮了,住在里面更舒服,環境好了愿意來的人也多,開農家樂就有賺頭。”
從儲召海家漂亮的小洋房走出,沒多遠就是鐵皮石斛大棚。據藺河鎮工作人員謝益宇介紹,和平村在發展特色庭院經濟上下足功夫,引導農戶利用房前屋后和院落周邊的土地林地資源,推進“四特五美”五小庭院建設。同時鼓勵支持農戶打造具備旅游接待、特色美食、農旅體驗功能的五有農旅小院,將鄉村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農旅發展優勢。
通過“企業+農戶”的模式把鐵皮石斛產業引入庭院經濟建設,以入股分紅的方式進行利益聯結,35戶農戶與企業共建大棚1000平方米,種植鐵皮石斛2300斤,預計2024年產值35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初步形成了林下仿生態石斛基地與庭院大棚石斛種植互為補充的發展模式。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美麗鄉村,既帶來了 “面子”的變化,更促進了“里子” 的改變,環境在改善、產業得發展、群眾能增收的生動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美麗鄉村,規劃先行。嵐皋以和美庭院創建為核心,以院為星串村,以村為星串鎮、以鎮為星串縣,最終實現建成和美嵐皋的目標。以室內設施現代化、院落風貌鄉土化、巴山民居特色化為總要求,對標和美庭院“三、四、五星級”標準,采取“建、改、拆、融”四項措施全面推進農村院戶環境提升。
目前,全縣12個鎮16個示范村共確定四星、五星和美庭院創建戶675戶,其中四星450戶、五星225戶,庭院經濟以種植蔬菜、林果、花卉、鐵皮石斛等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手工、生產生活服務為主,和美庭院建設已開工511戶,竣工208戶。
一村一特色,一戶一景觀,將生態文明和諧發展的美麗風景擁抱入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持續刷新嵐皋的“顏值”,還將提升鄉村內在“氣質”,讓生態、宜居成為嵐皋的亮眼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