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孟少猛 胡志遠
8月30日,在石泉縣中池鎮清泥澗村小蠶共育點,養蠶大戶羅升剛將托管在小蠶共育室的6張“蠶寶寶”認領出來,小心翼翼地裝上車帶回家,面對即將到來的忙碌養蠶生活,羅升剛心中充滿熱情和期待。“今年春蠶夏蠶我一共養了20張,秋蠶兩批次計劃養11張,現在養蠶政策好、價格高,養蠶技術也有很大提升,在小蠶共育室的精心照料下,成活率也有保障了!”
近年來,石泉縣立足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和鎏金銅蠶文化底蘊,堅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融合發展、做優做強”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蠶桑優勢主導產業,形成了“一產奠基、二產支撐、三產引領”的桑蠶產業集群,走出一條“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蠶助推縣域振興”的康莊大道。
堅持高位推動,繪好規劃引領“新藍圖”
石泉現有桑園面積7.2萬畝,養蠶農戶近萬戶,占總農戶的22%。據該縣蠶桑發展服務中心數據統計,今年夏季,全縣兩批次夏蠶累計收獲蠶繭1000余噸,產值約5500萬元,圓滿交上了一份“豐收答卷”。
作為國寶“鎏金銅蠶”出土地和中國蠶桑絲綢生產的重要產區,石泉有著2000多年的興桑養蠶歷史底蘊。為再現千年蠶桑文化光彩,打造蠶桑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新景,石泉堅持“立桑為業、多元發展、提質增效、跨界融合”的思路,緊扣“西部第一蠶桑產業大縣”發展定位,制定出臺《石泉縣蠶桑絲綢產業鏈發展方案》《石泉縣蠶桑產業發展總體規劃》,高位擘畫了發展新藍圖: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建立絲綢產業體系、推進桑旅融合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縣蠶桑綜合產值達到25億元以上……
為加快蠶桑產業規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建設,石泉精心編制了蠶桑產業鏈圖譜和政策清單、問題清單、鏈主企業清單、項目清單、招商清單“一圖五單”,健全“鏈長牽頭+專班推進+清單管理+政策配套+督考問效”的工作推進機制,舍得集中領導干部力量進行全力主抓、舍得集中連片建設優質豐產桑園、舍得投入資金對大鎮大村大戶進行獎補扶持,通過培育“鏈主企業+村集體股份經濟組織+大戶”訂單生產模式,穩步擴增全縣蠶桑產業發展規模,著力把池河、中池2個鎮打造為蠶桑產業核心區,把城關、迎豐、饒峰、兩河、熨斗、喜河等鎮發展為蠶桑特色產業區,逐步構建起集基地建設、生產加工、產品研發、品牌培育為一體的蠶桑產業體系,有力助推蠶桑產業實現從單一結構到多元延伸、從傳統農業到現代產業的華麗轉身。近年來,“石泉蠶絲”“石泉桑蠶繭”獲批國家地標產品,中國優質繭絲綢生產基地獲國家認證。
強化科技賦能,煥發產業振興新活力
蠶桑產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傳統養蠶全靠人工喂養,天氣影響大、生產效率低、養殖規模小……這些都是制約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鐵門檻”。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石泉強化科技支撐,以輕簡化、省力化、標準化、規模化為方向,積極引進推廣先進養蠶設施設備和小蠶共育等省力節本技術,不斷提升養蠶的科技化水平,賦能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池河鎮明星村是石泉遠近聞名的養蠶大村,走進該村現代化養蠶工廠,只見整齊的養蠶室劃分為大蠶室和小蠶共育室,里面擺著現代化立體式蠶床,蠶床上密密麻麻的“蠶寶寶”正在啃食著桑葉,墻壁掛載的恒溫恒濕控制系統很是醒目。“今年秋季工廠集中共育300多張蠶,與往年不同的是,除了將蠶共育到2齡,還能共育到5齡再發放給蠶農,蠶農可以根據需要自由選擇。”據工廠技術員王珍翠介紹,共育到5齡的蠶,蠶農領回家只需再養一周左右就可以結繭,為蠶農節省了許多時間和人力成本,風險也小了許多。
據悉,石泉從去年就開始探索嘗試“兩段式共育三段式”養蠶模式,將養蠶過程分為小蠶、中蠶、大蠶三個階段進行不同層次的組織飼養,使全年養蠶由過去的3批次提高到6至7批次。為提高養蠶的科技化水平,石泉還借助蘇陜協作機遇,與河海大學等五所院校開展深度合作,引進和推廣小蠶共育環境智能控制系統、移動式小蠶塑料蠶箔、高壓消毒機、電動噴霧器、微耕機等系列機械設備,全面推進小蠶共育環境智控化、大蠶飼養輕簡化、蠶桑機械現代化、上蔟采繭自動化。目前,全縣20個小蠶共育示范點全部配套自動溫控系統等智能化設備,40個現代化養蠶工廠的現代裝備利用率達到90%以上,省力節本系列養蠶技術在全縣普及率達80%。
石泉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成功創建省級蠶桑試驗示范站、蠶桑產業發展研究院等科研平臺,并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品研發、技術攻關,支持天成絲業等企業技術創新,推進繭絲加工、絲綢織品深度開發,開發絲綢服飾、蠶桑富硒食品等系列產品30余個,培育天虹蠶種、鎏金蠶蠶絲被等6個名優品牌,持續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立足資源稟賦,走出融合發展“新絲路”
乘著全域旅游發展東風,池河鎮明星村強化招商引資和項目爭取力度,圍繞中國金蠶小鎮建設,積極推進農旅、文旅融合發展,建成優質高效桑園、果桑采摘園、蛋白桑體驗園、品種桑博覽園,以及精品民宿、鄉村酒吧、天空之鏡、空中漂流、山地摩托等游樂設施,成功打造明星醉美桑海景區,將6000余畝的連片桑園變成“桑海”景點,實現了桑園變景點、舊宅變民宿、農民變股東的美麗嬗變。景區開園到現在,累計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超300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50余萬元。
融合發展,讓傳統蠶桑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持續發揮蠶桑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作用,石泉立足山水自然資源稟賦和“鎏金銅蠶·絲路之源”文化名片,按照“壯一產、強二產、優三產和三產協同、跨界融合、業態多元”的發展思路,深入挖掘以蠶桑文化、農耕文化、絲路文化為內涵的金蠶文化,深度推動蠶桑產業與旅游、商貿、文化及文化創意產業等多業融合發展,著力構建蠶桑產業新業態,走出融合發展“新絲路”,讓蠶桑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石泉縣通過持續不斷發力,全縣現有高標準優質桑園7.3萬畝,實現了農、工、貿、文、旅一體化深度融合,蠶桑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鄉村發展、工業擴張、富民強縣的優勢產業,石泉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蠶桑產業第一大縣。同時,石泉充分發掘鎏金銅蠶文化底蘊,成立鎏金銅蠶文化研究院,組建鎏金銅蠶文創產業聯盟、產品展銷中心,先后召開四屆鎏金銅蠶文化國際研討會,研發鎏金銅蠶文創產品5類80余種,開發的富硒蠶桑宴獲評“中國名宴”,2022年全縣蠶桑產業一二三產綜合產值達到18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群眾戶均增收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