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潔
曾經寸草難生的廢棄礦山成了綠意盎然的田園,曾經“磺水”橫流、魚蝦絕跡的河流再次清澈見底,曾經“傷痕累累”的硫鐵礦成為綠色礦山……白河縣廢棄礦山“重煥生機”,再現綠水青山。
布袋溝植被恢復后新貌
2020年7月,白石河廢棄硫鐵礦污染問題引起中央和省市領導的高度關注。為了喚回綠水青山,白河縣勇于擔當,不斷提高政治站位,采取科學舉措,在中央和省、市、縣的共同努力下,礦硐封堵、礦渣貯存、“磺水”治理成效明顯,水質監測持續達標……硫鐵礦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提升站位 污染治理刻不容緩
“草都不長,河里全是‘磺水’。”是白河縣卡子鎮鳳凰村黨支部書記劉尊榮描述的三年前所見到的場景。三年前,卡子鎮境內的十里溝磺水橫流、魚蝦難覓蹤跡,沿河村民苦不堪言。“種莊稼要跑到對面山上去種,喝的水也是從較遠的地方引過來的。”經過三年治理,如今,河道里的水變清了,村民不僅在自家門口菜園里種上了辣椒、茄子等蔬菜,還通過發展茶園實現了增收。夏天傍晚時分,去河道里玩水變成村民每天的固定娛樂項目。
布袋溝14號有水礦洞原貌
劉尊榮所說的污染河流為白河縣境內厚子河與小白石河。白河縣境內硫鐵礦資源較為豐富,1958年至2000年,先后在4個礦區開采形成14處礦點。因當時開采技術落后,資源利用率不高,開采后的廢棄礦硐和廢渣裸露散亂堆放,經空氣氧化和雨水沖刷形成“磺水”,污染面積涉及2個鎮9個村約122.4公頃范圍。
早在2000年4月,白河縣就作出了《停止開采硫鐵礦治理磺水污染的決議》,關停了縣內所有硫鐵礦開采企業,編制了污染防治規劃,持續推進污染防治工作,“磺水”污染問題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囿于資金和技術,一直未能全面根治。2020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白石河廢棄硫鐵礦污染問題作出重要批示,白河縣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從此按下了“快進鍵”,全面系統快速地推進綜合治理工作。
布袋溝治理前原貌
污染治理,刻不容緩。白河縣將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作為該縣生態環保的“一號工程”抓緊抓實,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長為責任組長的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和以縣委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工作專班,抽調8名工作人員統一辦公,確保工作有效開展。在國家生態環境部等部委和省市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委托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在深入污染礦區開展系統調查后,編制《白河縣硫鐵礦區污染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確定了“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生態恢復”的總體治理思路。制定《白河縣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項目管理辦法》,對項目質量、工程進度、資金安全等嚴格把關。建立落實省市縣協同聯動機制,三級工作專班實行扁平化管理、常態化聯動。省治理工作專班推行駐場督辦機制,實行廳級領導駐點督辦;市治理工作專班成立駐白河工作專班,在卡子鎮駐點辦公;縣工作專班統籌調度,一線落實。在省市縣的三級協同推動下,將治理方案和項目評審由原來逐級審核審批調整為省、市、縣三級聯審會審。在治理工程管理上,落實縣級實施、市派監理的工程管理制度。縣級自然資源、財政、發改、應急管理等各職能部門按照特事特辦、快審快辦、合法合規思路,變審批為報批、變被動為主動,保證了治理工作的快速推進。
經統計,白河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治理領導小組會先后61次專題研究治理工作,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開展專題調研73次,協調解決治理工作難題。國家部委相關領導、省市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先后54次深入實地調研指導治理工作,為治理工作提供了強大的領導保障。
科學施策 精準治污有力有序
8月16日,記者在白河縣卡子鎮桂花村硫鐵礦二工區廢石貯存場看到,一輛輛滿載廢渣的車輛連環駛入,一車車廢渣被傾倒進巨大的貯存場內,十幾臺挖掘機同時作業,將傾倒的礦渣鋪平。
投入使用的廢石貯存場
據了解,在硫鐵礦污染治理上,白河縣依據《白河縣硫鐵礦區污染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總綱領,按照“全面排查、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系統治理、分類施策、科技引領”的治理思路,進一步細化了“一硐一策、一堆一策、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為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廢渣處置方面,通過科學選址,在卡子鎮桂花村建立容量120萬立方米廢石貯存場,采取異位集中處置方法,將礦渣轉運至貯存場集中處理。同時,引進廢棄礦石微表面鈍化技術在廢石貯存場進行試驗,使礦渣的表面形成一層微生物鈍化層,起到穩定重金屬和抑制金屬礦渣氧化產酸的作用,以此達到“生態恢復”的效果。
“鈍化試驗數據顯示,經過鈍化處理的滲濾液PH酸堿度在6至7之間,沒有做過鈍化處理的在2.8到3.4之間。這樣一來,在貯存場的廢石集中管控上就能起到一個雙保險的效果。”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技術人員李義豪說。
投入使用的澗槽溝運輸道路
此外,在礦硐封堵方面,引進了中國煤炭地質總局KEP注漿技術在卡子鎮鳳凰村布袋溝礦點進行封堵礦硐試點,經過專家技術審查,認為該技術在以廢治廢、消除“磺水”、防范地質災害等效果較好,具有推廣應用價值,試點取得預期效果。目前,該技術已在白河縣剩余的9個礦點的礦硐封堵工程中全面采用。
“布袋溝礦點的25個礦硐采用KEP注漿技術封堵已經一年多了,礦硐已經沒有‘磺水’流出了,原來這里的日處理30方廢水的污水處理站也已經停用,每天可以節省1000多元費用。”該縣硫鐵辦副主任王紀國介紹說。
效果初顯 綠水青山正可期
在卡子鎮和尚廟礦點,礦硐封堵標識牌上顯示:施工日期2022年9月18日,竣工日期2022年10月15日。8月16日,竣工10個月之后,記者看到,在礦硐封堵治理后,礦山山體再次被綠色包裹,礦硐兩側的山坡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相隔幾十米,一個基礎設施完善的文化廣場在清澈的小溪旁格外顯眼。
2022年11月29日,和尚廟完成主體工程
今年43歲的劉尊英見證了這里一點一滴的變化。“門前的這條河,兩年前都還是流著‘磺水’,現在好了,水變清了,還修建了一個廣場,每天太陽落山,我都會去廣場跳廣場舞。”她沒想到,以前連種菜都要跑去其他山上,現在不僅種上了蔬菜,還能跳廣場舞。
短短三年時間,白河縣硫鐵礦治理成效不斷凸顯:全面完成里端溝區域和尚廟、布袋溝、白巖頭等5個礦點治理任務,累計封堵礦硐76個,清運廢渣20萬立方米,生態修復3萬平方米,廢石貯存場建成投用,安全貯渣8萬立方米。其余所有礦點治理項目正在進行項目招投標前的各項工作,即將全面實施。
和尚廟礦點治理后河水變清
同時,積極推進廢渣清運和運輸道路建設,已完成27公里運輸道路和171個會車道建設,因地制宜規劃一條5公里專用運渣道路,西壩河6個礦點平均縮短運輸距離20公里,可節省運費3100萬元。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于2022年5月、2023年2月、2023年6月開展了3次評估,結果顯示:治理區域水質斷面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較2020年相比,鐵、錳濃度分別下降99.66%、16.79%,里端溝入厚子河斷面水質符合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磺水”河段距離由56公里縮短到36公里,治理成效逐步顯現。
正在治理的道班上礦點
一組組數據見證著白河硫鐵礦污染治理的速度與質量。其背后,是綠水青山的未來可期。
今年7月30日至31日,歷史遺留礦山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座談會暨陜西省漢丹江流域涉金屬礦產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會在我市召開,并前往白河縣現場觀摩;8月4日至5日,礦山污染防治及生態修復技術研討會在我市召開,并在白河縣實地觀摩。兩個現場會的召開,對于白河來說,有著不凡的意義,不僅是對白河縣硫鐵礦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充分肯定,更為全面徹底治理“磺水”、如期完成治理任務堅定了決心和信心。
布袋溝14號礦洞封堵后效果
“我們將乘勢而上,超前謀劃,堅持當前系統治理與后續綜合提升同步規劃、統籌推進,著力把廢棄硫鐵礦污染區內的9個村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村,讓‘污染區’變‘生態區’,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示范帶,奮力繪制一幅生態美、產業興、人氣旺、生活好的礦區新景。”對于做好污染治理“后半篇文章”,白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縣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工作專班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李軍幫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