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趙銀銀
夏日的嵐皋大地,籠罩在一片蔥郁的綠色中。綿延起伏的山巒間,一條條道路縱橫延展、一棟棟民居煥發新姿、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一個個大棚整齊有序、一壟壟田地苗木蒼翠、一張張笑臉明媚燦爛……廣袤的村莊原野之畔,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振興畫卷徐徐鋪展,讓美麗嵐皋平添無限活力。
這些生動的場景、悅目的畫面,正是嵐皋縣近年來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真實寫照。緊扣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嵐皋縣,錨定鄉村振興戰略中長期規劃,在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和美鄉村建設等多個方面下功夫,因人制宜、因村施策,積極落實防返貧機制,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兜牢底線,夯實根基,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群眾富裕富足,譜寫出新時代鄉村邁步振興的華美篇章。
兜牢底線固根基
正所謂民生之本,安邦之重。從“十三五”到“十四五”的9年跨越中,一本本脫貧臺賬記錄著一大批曾掙扎在貧困線上的群眾摘下窮帽、走上富路的發展歷程。然而在山大溝深,受諸多條件影響的農村地區,仍有部分群眾因生活中的變數再次陷入返貧邊緣。其中,因大病返貧致貧已成為嵐皋縣防返貧、守底線的最大風險點,而鎮、村沒有更多的政策措施來守牢“因大病”返貧致貧的風險底線。
基于此,嵐皋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以縣委分管領導為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縣財政局、鄉村振興局、衛健局、醫保局等相關行業部門為成員的“防因病返貧致貧風險工作專班”,認真研究政策、整合各方力量、制定多項政策、出臺多項措施,建立了八重政策“護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因病返貧致貧風險,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防因病返貧致貧風險工作專班在保證最大限度群眾參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大病救助和臨時救助政策,簡化大病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流程,積極推動“互助醫療”落地落實落細,廣泛宣傳“全民健康保”,創新成立“大病救助基金”等一攬子政策、措施,為鞏固拓展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探出一條新路子。
為充分發揮醫療“三重”保障基礎性作用,嵐皋縣持續強化提升參保結構和覆蓋率,2023年嵐皋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參保率達到99%以上,脫貧群眾和監測戶參保全覆蓋,截至5月底“一站式”結算報銷21183人次,累計報銷資金7896.12萬元。同時落實“頂梁柱”健康公益保險第“四重”保障,自“頂梁柱”項目在嵐皋落地實施4年以來,秉承“救助一個人,撐起一個家”的理念,為全縣18至60周歲已脫貧戶、“三類”監測對象提供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后的第四重醫療保障。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理賠2961人次,理賠金額477萬元。
一組組數據的背后,是嵐皋縣用扎實的政策措施、真金白銀的保障、真心真情的幫扶為深陷貧病泥沼的困難群眾擎起了“保護傘”,托舉著他們重燃起對生活的希望與信心。
行行幫扶名單中,令記者尤為印象深刻的是官元鎮團興村的脫貧戶張斌一家。不久前,張斌年僅3歲的大女兒突發腦炎,短短幾天就花費數萬余元,不僅耗光了為數不多的存款,讓本已慢慢好起來的生活再次瀕臨貧困,也因為要照顧女兒無法工作,讓張斌一家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陷入窘境。正當張斌痛苦愁悶之際,嵐皋縣鄉村振興局得知這一情況后,迅速核實,積極落實幫扶政策,除了申請大病救助、福村寶和醫療報銷外,還落實臨時救助,幫助他們申請最低生活保障,在孩子病情漸漸好轉時,聯系企業為張斌找工作,緩解了他們的艱難境遇。
放眼全縣,如張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優化兜底保障政策、凝聚救助合力的舉措下,數百位困難群眾被牢牢守護在奔向振興路的最中央,避免他們因災、因病掉隊離群。
數據顯示,截至6月份,全縣已納入的監測對象落實住房安全保障16戶40人、產業幫扶564戶1771人、就業幫扶1780人、公益崗位538人、低保2405人、特困供養80人、臨時救助812人、防貧保89人。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兜盡兜的政策落實,為嵐皋縣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筑牢了堅固防線,增添了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讓他們在振興路上走得更加疾蹄步穩。
“三業”并舉促增收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持續穩定增加群眾收入是關鍵。
莽莽群山間,如何讓散落在12個鎮136個村(社區)的群眾擺脫貧困的桎梏,走上富裕的康莊道?嵐皋縣圍繞“三農”做實“三業”文章,通過深入實施產業強基、就業服務、創業創新“三業”工程,持續壯大特色產業、培育市場主體、搭建創業平臺、開發就業崗位,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切實增強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不斷促進富民產業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讓老百姓日益鼓起的“錢袋子”鋪就出共同富裕的“好路子”。
走進嵐皋縣城關鎮羅景坪社區苦桃灣工業園區內的燭山食業有限公司,占地5000多個平方米的廠房機械轟鳴,一輛輛運送魔芋的車魚貫而入,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在生產線上忙碌著,清洗、加工、拌料、包裝……不多時,農產品就變成小商品,從山間走向城市,從農田走向餐桌。
“最近我們園區內平均每天有40多個工人在干活,人均工資都在5000元以上。另外三個魔芋種植基地帶動134戶290人穩定增收,其中81戶都是脫貧戶,通過延長產業鏈條,越來越多的群眾依托魔芋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指著工資表,嵐皋縣燭山食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潘凡介紹著企業的用工情況。
傍晚七點,迎著晚霞,忙碌了一天的工人們脫下工服,陸陸續續往家趕。談起自己的收入,今年27歲的祝振慈滿眼含笑,“5月份我的工資有6000多元,爭取這個月能拿到更多。”而在整個園區內,像祝振慈這樣的90后如今已成為嵐皋縣域工業生產線上的主力軍,隨著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年青一代不用再像父輩那樣遠走他鄉謀生計,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心儀的工作。在園區上班的00后小伙萬濤告訴記者,自己是通過人社局等部門組織的招聘會找到的新工作,目前每月也能拿到4500元左右的工資。
事實上,在三業促增收的政策幫扶下,嵐皋縣不同年齡段的勞動力幾乎都能在“三產”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穩定增收。縣創業就業中心主任程維芳介紹說:“今年全縣目前已保障勞動力就業63000人,其中脫貧勞動力29000人;創業擔保貸款29910萬元,創業貸款個人22個,小型微型企業8家,小微企業貼息貸款2790萬元,小微企業帶動就業人數268人。組織足浴、家政、烹飪等技能培訓46期,輻射總人數1568人,就業率達到70%以上,月收入能達到4000元以上。針對每一位有意愿就業的勞動者,通過落實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介,1次職業培訓就業服務措施,已為全縣重點企業招工1020人。”
這些具體到個位的數字,充分彰顯出嵐皋縣大力實施就業服務工程的扎實舉措。為了帶動農戶增收、產業發展,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也在這片土地上輪番上演。
炎炎夏日的田園間,農作物生長得十分茂盛。在嵐皋縣孟石嶺鎮的桃園村,村支書周益琳一大早就帶著村里的老姐妹們一起在蛋白桑園里采摘新鮮的桑芽菜。“桑芽菜經濟效益很高,采下來就要及時處理包裝好,送到酒店餐館。”作為村上的女能人,周益琳自擔任村干部以后,便一直籌謀著發展產業帶動鄉親們致富。2019年,她和村上幾個年輕人共同成立了合作社,開始興桑養蠶,在發展過程中,屢次遇到資金短缺的問題,周益琳東拼西湊到處借,去年要增加包裝生產線時,她再次遇到困難。正當她一籌莫展之時,程維芳主動提出擔保意愿,幫助周益琳順利貸到20萬元的貼息貸款。提及此事,周益琳幾度哽咽,“那時候我親戚都不愿意幫忙擔保,是非親非故的程主任幫助了我,就沖著這份幫扶情誼,我也會把產業努力做好。”如今,周益琳的桑園已輻射帶動周邊5個村的村民實現家門口增收,干群魚水情滋養著小桑苗成為大產業。
按照嵐皋縣委、縣政府的規劃布局,圍繞富硒糧油、畜牧養殖、道地藥材、大水面養殖、特色林果等增收產業,到2025年,全縣新培育市級農業園區將達到12個、市級龍頭企業12個、家庭農場5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50家、各類農村產業大戶2000戶,產業引擎被充分激活,鄉村振興的載體日益豐富。
和美鄉村展新顏
山鄉巨變,變在鄉土田園、變在農家小院。在產業延伸的過程中,嵐皋縣鄉村振興局著眼實際、充分調研,立足山水資源稟賦,結合群眾發展意愿,傾力構建“農業+”發展格局,唱響了農文旅合奏的動聽歌謠,讓和美鄉村既有亮眼顏值,又有經濟價值。
端午節期間,位于民主鎮銀盤村的“銀盤壹號”迎來了大批游客,作為當地打造的和美庭院示范樣板,“銀盤壹號”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觀光游玩于一體,在6月7日正式營業后,便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站在古香古色、別具特色的民宿外圍,青山綠水入目可見,讓人頓生誤入世外桃源之感。據“銀盤壹號”負責人姜飛成介紹,2021年3月,他通過當地政府招商引資進入農旅業,在銀盤村流轉了200畝土地種植果桑,隨著產業不斷發展,又于去年投資160余萬元,建設了“銀盤壹號”鄉村民宿。“去年我們整合了3家老百姓的老房子,改造成‘銀盤壹號’鄉村民宿,可同時接待100余人用餐,3個家庭住宿,桑葚成熟季節,游客可以到桑園采摘,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美味的農家菜,欣賞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感受鄉土田園風情。”
在銀盤村,除了已經投入運營的“銀盤壹號”,還有依托石斛種植基地的“銀盤貳號”也即將開工建設。據嵐皋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袁明雙介紹:“銀盤村是嵐皋縣今年重點打造的和美村莊示范村、旅游示范村,也是鄉村振興省級重點幫扶村。在縣委、縣政府對鄉村建設提優、提質、提效的總體要求下,鎮、村壓茬推進,陸續打造集群式的和美庭院,在改善村莊環境的基礎上發展庭院經濟,讓農家方寸地變成致富‘聚寶盆’。”
站在銀盤村三組的山坡上,入目便可見到石斛大棚錯落有致地矗立于此,走進其中,翠色欲流的石斛苗正攀附在切割好的柏樹樹干上,眼下正是石斛開花的時節,三三兩兩的工人圍著一根根樹樁,仔細地將含苞待放的石斛花采摘下來。村民楊交明捧著細嫩的花苞說道:“別看這花不起眼,經濟價值可高,一斤就能賣幾百塊呢。我在我家院子后面的樹上也種了些,明年也能摘花、采嫩苗賣錢了。”接過話茬,70多歲的村民王朝清將記者一行領到了自家的院門前,只見30多棵不同品種的喬木上,都栽滿了鐵皮石斛,肥碩的莖葉間,零星的黃色小花散溢出陣陣芬芳。王朝清指著面前的鐵皮石斛頗為自豪地說道:“現在政府號召我們發展庭院經濟,剛好村上又有石斛種植基地,我們就把房前屋后的資源都利用起來,這石斛苗種在樹上不占地方,也不會對樹造成損傷,看起來還美觀,經濟效益也相當不錯,可謂一舉多得。”
在銀盤村,還有很多類如楊交明、王朝清這樣的村民,“見縫插針”地利用庭院空地發展產業,掀起了打造“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小景點”的熱潮。而把目光聚焦于全縣,銀盤村又只是嵐皋縣打造和美鄉村、改善人居環境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嵐皋縣以實現和美鄉村為目標,豐富新階段“四提升一革命”的內涵,以創建和美庭院為抓手,確保鄉村建設抓得實、落得細。力促全年示范村50%以上常住家庭達到三星標準,建成四星級、五星級和美庭院500戶以上,創建和美村莊16個,帶動全縣所有村莊環境大幅改善,農產品走出山村、走向市場,讓和美嵐皋有看頭更有賺頭。
展望未來,初心澎湃。面對宜居宜業更宜游的新鄉村,嵐皋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張修鵬表示,“奔走在鄉村振興路上,全局上下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奮楫揚帆、篤行不怠,擘畫好‘三農’發展的新藍圖,幫助農民端牢‘金飯碗’,讓田野凝聚豐收的熱望,鄉村激蕩振興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