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楚珺
端陽漢水齊奮槳,激流勇進趕潮頭。2023年6月22日,“中國紅 紅西鳳”杯第二十三屆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即將拉開帷幕。本期《漢江晨刊》邀請陜西省節慶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安康龍舟習俗傳人羅先余,溯源安康龍舟文脈,共話安康龍舟民俗,暢想安康龍舟藍圖。
1、作為安康龍舟習俗傳人,請您為我們講解一下安康龍舟節的歷史淵源。
巴人自古以來樂山喜水、善劃船,船也是當地百姓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安康龍舟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漢。相傳,東漢時期安康隸屬西城郡,當時的西城太守就將家鄉荊楚地區的劃龍舟習俗帶到了安康,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但并未突出“祭屈原”的主題。
安康劃龍舟真正形成風俗是在唐宋,尤其到明清時期,就非常興盛了,有了各大商會的參與,并且已經上升到官府倡導的高度。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安康史學家劉應秋在《一硯齋集·五日》一詩中寫道:“……無錢忘渡節,有酒不謀饑。兒伴歡相喚,龍舟已過磯。”這是安康最早寫龍舟競渡的詩詞。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6年)知州王希舜《重修興安州志卷二·古跡志·風俗志》載“望江樓,在漢南岸,昔人觀競渡處,今廢。”“端陽,官長率僚屬觀競渡,謂之踏石。”關于龍舟競渡的盛況,成書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8年)的《石泉縣志·風俗》載“……鼓樂盈街,紅榴綠艾,命索虎符,饋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樓船,敦請長令觀龍舟競渡。男女盈岸,輕舟畫艇而載歌舞者,邑中仕紳之家也……”
而據民國時期的鄉土教材考證,此時安康地區的官方才提出祭屈原而劃龍舟。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端陽節安康城區舉辦龍舟賽,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紀實影片《慶豐收賽龍舟》向全國發行。“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僅安康城區仍存老龍舟10條。改革開放后安康沿江各縣農民自發組織龍舟賽,已連續舉辦13屆,專門建有可容納5萬人的龍舟活動場地和設施,成立有安康龍舟文化活動辦公室。但傳統龍舟制作技藝傳承非常困難,龍舟制作人多為70歲以上高齡老人。龍舟文化研究乏人,龍舟文化展示無場館,傳統祭祀受現代節慶影響等問題急需解決。
2006年,第七屆安康龍舟節上精彩的民間社火“翻天印”。 張炳實 攝
2、在長期的歷史沿革中,安康龍舟節又形成了哪些安康特有的習俗和文化符號,哪些是流傳至今的,哪些又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安康龍舟競渡是中國歷史上北緯線最高的大江大河的龍舟競渡。
首先是龍舟的形制上。別的地方叫劃龍舟,安康本土的叫法則是“玩龍船兒”。舟小、扁平,船大、深、黃瓜底、有帆,便于抵抗激流、裝貨運輸。所以安康“龍舟”的基礎就是以往百姓生產生活用的貨船,古往今來,安康劃龍舟也就不同于別的地區是坐著劃,而是跪著劃,每個劃手的身下有一個跪圈,以保護膝蓋。
其次是風俗上,以往有真龍、假龍、混江龍之說。有龍頭有龍尾,船長五丈二尺,寬四尺八寸。船上配有長一丈二尺撓子,既是龍舟的指揮,又是干擾對手的用品,同時配有跪圈、標繩、呼桶等特有器具,船上有橈手、鼓手、鑼手、劃手28個人,此為“真龍”。若裝備標準齊全但人員減配,則為“假龍”。而無龍頭龍尾的小劃子,多在比賽時鉆進賽場奪彩頭的,被稱為“混江龍”。
從清代開始,安康劃龍舟便形成了集資的風俗,即由龍舟隊“龍頭兒”或長者走街串巷集錢或下地采集食物,為劃龍舟籌錢籌物。然后便需在供放龍頭的廟里、祠堂、商會請龍頭,恭讀請龍頭文。之后由劃手及表演隊伍上街游祭龍舟、鼓樂齊鳴送龍舟下水,鄉紳、老者為龍頭點睛。
但安康龍舟與其他地區最大的不同還是在賽制上。不同于現在單純速度的比拼,以往劃龍船的玩法很多。劃對頭、奪標旗、對岸劃,比賽難度大,有觀賞性、歡愉性。比如對岸劃,就得綜合考量用時和橫渡角度。再比如劃對頭,誕生了榆樹林(現小北街)對中渡臺,佘家臺對西壩等廣為流傳的精彩賽事。因此,在安康也就有了“寧荒三年田,不輸一年船”的說法。
在娛樂項目上,安康龍舟節也獨具特色。明清時期,安康龍舟節已經形成了搶鴨子、捉豬尿泡的風俗。各大商會將自己商會的介紹和銀錠子塞入圓潤光滑的鮮豬尿泡中,弄潮兒們則為了自己的陣營劈波斬浪,爭奪彩頭。為了增加難度,當時還會將鴨子頭上的毛拔掉兩撮,撒上鹽,鴨子吃痛往水里鉆,只有技術高超的游泳健將才能將其捉住后做成百鴨宴。而考慮到衛生和美觀,豬尿泡現在已經被皮球取代,而搶鴨子也不再拔去頭上的毛。
2010年6月13日,第十屆安康龍舟節開幕前一天,所有參賽船隊在西關土地廟迎接老黑龍至漢江邊,并舉行了龍舟開賽前的下水祭祀儀式。 鄧軍 攝
3、就普通民眾、游客而言,今年的安康龍舟節與往年相比有哪些新亮點、新玩兒法?
安康龍舟節一直堅持一件事,年年有亮點,鬧紅一江兩岸,堅持群眾參與。往年舉辦了水上集體婚典、商貿展、房銷會、花卉展、兒童書畫展、詩歌比賽等,還邀請著名詩人到安康。
今年龍舟節的亮點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要講好龍舟故事。今年祭祀的龍頭是“老紅龍”,現在龍舟文化園陳設的龍頭就是“老紅龍”的仿制品。相傳清道光年間,一次洪災中西壩片區被淹沒,20多個老百姓因為抓住了一塊被卡住的浮木得以幸存,后來西壩的人們就用這跟浮木雕刻成龍頭龍尾,取名為“老紅龍”。今年的開幕典禮上,祭祀儀式中就要把“老紅龍”的故事講出來,以表演形式再現。
第二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今年把小場子、翻天印、板凳龍這些安康的非遺文化融合成一個節目,叫《方寸之間》,視覺上更為大氣。
今年的最大亮點就是“千人漢江排子席”。過去,在漢水行船、打魚、淘金的人們行船靠岸,撤來登船板,支起鵝卵石,架起案子當飯桌,擺上當地菜肴,劃拳飲酒慶祝平安歸來,這是“漢江排子席”的起源。安康人婚喪嫁娶、小孩滿月周歲、老年過壽、架房梁、搬家愛講排場,社火玩燈、蓋房架橋、穿衣戴帽講氣勢,稱“耍排子”“排子客”,因此,安康的“排子席”又賦予了安康人生產生活習俗內涵。
今年的漢江排子席是在復原的基礎上完善創新,有過安康門、開席、演唱漢江號子、安康非遺展示等多個環節。菜色方面,有四碗柱子果寓意四平八穩,插放梔子花、石榴花,寓意祥符瑞氣、多子多福,一壇黑陶稠酒,上放扎紅飄帶竹制酒提,開席后由祝酒仙子用酒提從酒壇斟酒。
呈現美食的過程中,請漢江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演唱上水、下水、扯篷、活錨、推帆、靠岸、過灘等漢江號子,后由執客唱花鼓子。形成千人互動局面,共同喊漢江號子、花鼓子,為千人排子席助興,表現漢江排子席的特色和魅力。
活動整體主打在堅持民俗化、風土化的基礎上增加互動性。游客甚至可以在席上劃拳贏紀念品,哪怕游客不會劃拳,比石頭剪刀布都行,就是要提升游客的體驗度。
2023年“千人漢江排子席”試菜現場。羅先余 攝
4、今年的安康龍舟節總體來看有怎樣的特點,又該如何持續發光發熱?
從整體來看,今年的龍舟節是三年疫情后的第一個龍舟節。拉長了時間,擴大了覆蓋面,美食、旅游、毛絨玩具、經濟活動都涵蓋了進來,主要是讓各縣動起來,讓各個方面動起來,激活經濟、拉動消費。以漢濱為例,茨溝豆腐宴就被納入了此次龍舟節。
同時,今年龍舟節在整合利用傳統文化的方面步伐更大膽了,旨在增加安康的美食魅力,深度挖掘非遺文化本身的文化魅力,提升非遺元素的變現能力,也帶動三農產品的發展。
從長遠來看,我們儀式的開場邀請到各級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也從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調動社會各界關注龍舟節,利用這個載體來發展經濟、發展社會。
對于各級各部門來說,龍舟節也是一場大考,如何協調配合、提升管理服務能力、多維度激發整個城市的發展活力,這都是應該持續關注、持續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