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力 柳從民 高翔/圖
云環霧繞,茶行如詩。5月22日上午,來安參加2023年“國際茶日”中國主場活動的外國駐華使節以及國際組織代表等拾階而上,登上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鳳凰茶山,感悟茶鄉風貌,芳香四溢的茶藝表演、獨具特色的地方小戲,讓賓客連連叫好。
“江南嘉木蔚蒼蒼,能與山梅次第芳。”綠染茶山,峰巒疊翠,沐柔和暖陽,看茶煙裊裊,見嫩綠碧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片片綠葉護了生態、優了產業、鼓了錢袋,成為平利名副其實的當家產業的同時,也美了景致、引了人氣、香了萬家,平利茶旅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產業成景觀,增收又好看
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2022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中,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名列其中。該村一邊打造高質量發展的茶產業鏈,一邊挖掘旅游資源附加值。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立公司,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現景區開發建設運營等事項的正規化管理,同時以鳳凰茶山為核心打造“引爆點”,依托千畝觀光茶園、千年平安宮、千年古茶樹等推進景觀群打造,投資建設公共服務中心、蔣家坪鄉村振興綜合體、蔣家坪水保科普園等,加快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培育“農業+文化教育”“農業+休閑養生”等新興業態,發展特色民宿農家樂,提升對來自城市居民消費群體的供給能力,借勢“區域公共品牌+蔣家坪獨有品牌”擴大宣傳效應。2022年,蔣家坪景區已成功授牌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平利縣城關鎮三里埡村也有同樣的蝶變。該村在改造人居環境的基礎上,對老茶園進行改造提升,落實專人專崗負責環境衛生和茶園管護,打造廉政文化園、新民風生態園,培育壯大兩家茶山民宿,提高了旅游吸引力。
產業成景觀,增收又好看。通過不懈努力,平利全縣茶園總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連續三年躋身中國茶業百強縣。全縣約有3.5萬戶10萬余人從事與茶相關產業,實現了“人均一畝園、戶均一萬元”的目標。近年來,平利縣立足于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游女媧故里、品平利硒茶、賞美麗鄉村”發展定位,堅持把茶園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景觀來打造,實現基地園林化、園區景區化、工廠景點化,定期開展制茶大賽、茶藝競賽、名人采風、文藝創作等參與式、體驗式活動,形成集“登茶山、游茶園、采茶葉、購茶品、賞茶藝、問茶事”為一體的茶旅融合發展模式。
茶景為媒,處處成景,亮點頻頻。平利以茶旅為牽引和帶動,不斷增強承載能力和聚合效應,加快豐富業態,完善基礎設施,拓展全域旅游發展空間,加快推進智慧旅游建設,新增與旅游業相關的市場主體308家。近期,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關于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名單公告,平利縣桃花溪景區正式獲批為全縣第二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今年年初,陜西省旅游飯店星級評定委員會批準了陜西平翔平利大酒店為四星級旅游飯店。
文化氤氳,養眼更潤心
走進位于長安鎮高原村一茗茶業有限公司的廠區內,綠意蔥蘢、鮮花繁茂,陣陣茶香氤氳,沁人心脾。盡管過了春茶采茶旺季,但通過車間外觀光通道的玻璃往里看,整個生產車間里仍是一片忙碌景象,工人們正加緊壓制茶餅、茶磚。既有色香味,又有古文化,公司負責人宋小紅介紹,公司用科技賦能傳統產業,進一步豐富了陜南富硒茯茶的產品業態,同時賦予茯茶天然富硒的新概念和新亮點,系列產品不僅占據了足夠大的行業份額,還遠銷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
不僅是茶園茶山,制茶工藝、茶藝表演、茶文化也成了看點,養眼更潤心。得知“絞股藍興強非遺工坊”入選陜西省第二批省級非遺工坊名單,工坊負責人余興強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們不僅有‘賣點’,也有‘看點’,會有更多的人來參觀體驗絞股藍的制作工藝,體驗農耕文明!”
茶文化是多元的、有機的,與多種文化耦合性強,合力推動旅游產業發展。茶園飄香滿目秀,鐵筆銀鉤烙山河,在大貴鎮儒林堡村,烙畫非遺傳承人李紅霞以茶山茶園等為素材和靈感,讓山水風物激活起來,探索打造“讀大貴風物,品儒林佳茗,賞紅霞烙畫”的鄉村旅游品牌;淡雅清麗的包裝盒、精巧別致的品茶杯,在平利縣城關鎮龍頭村的國漆非遺工坊,負責人袁端姣將茶元素、茶文化融入漆工藝品制作中,讓“漆”巧工藝成景觀;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利弦子腔的表演唱中,茶禮茶俗成為時常出現的內容;伴隨著古典優美的音樂和唯美的解說詞,茶藝師們氣定神閑、舉止優雅,溫具、置茶、沖泡、奉茶……
研學實踐成“新寵”
“茶葉從采摘到成品,要經過哪些制作環節?”“茶藝表演要注意哪些細節?怎樣做才能展示茶文化?”……每到采茶旺季,位于平利縣長安鎮的省級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田珍茶業公司院內和茶園里,便會有絡繹不絕的中小學生走進茶園、茶葉生產車間、茶藝室……體驗生活、開展研學實踐活動,此起彼伏的詢問聲也不絕于耳。
“平利縣田珍茶業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依托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和得天獨厚茶飲產業資源,以‘茶文化’為主題,深度融合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開發了茶葉采摘、手工制茶、茶藝茶道、茶葉品鑒、現代化茶葉生產加工、游茶園、唱茶歌系列課程,讓學生從中感悟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了解傳統工藝的博大精深。”基地課程專職指導員向軍說:“開展茶文化研學旅行,可以增強學生知行體驗,引導學生在采茶、制茶體驗中去實踐,感悟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書本知識與社會經驗相融合,進而學會創造創新,提高實踐創新能力。”
據了解,近年來,平利縣依托茶飲首位產業,加快推進產業融合,依托規模茶企、茶園基地,建設研學實踐和勞動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平利縣共打造4個省級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個省級勞動教育基地。
在位于廣佛鎮秋河村的帝景南山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里,500畝茶樹郁郁蔥蔥。經常有來自各個學校的學生走進這里,了解小小一棵茶樹是如何歷經發芽直到被采摘,認識一片嫩葉如何經過復雜的工序和手藝焙制,最終成為清香四溢的佳茗。為了堅守民族文化根脈,弘揚中華茶藝之道,基地還開辦了國學茶館,設置國學堂、書畫室、茶藝廳、品茗堂、多功能培訓室,開設“琴棋書畫”“論語”“禮”等課程,傳承國學經典文化,研讀國人立身之本,傳承治國齊家之法,融合品茗尚德之禮。
來平利,尋一處茶綠,歸一方桃源,看物華豐饒,聽自然天籟,沉浸在綠色詩意的天地中。茶旅引得“百花”開,近年來,平利縣錨定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目標,依托徽派民居群和綠色茶園,大力發展生態文旅康養產業,初步形成了“一核一環三線”的全域景區大格局,平利先后榮獲中國最美鄉村、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中國優秀生態旅游縣等多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