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智賢 通訊員 許兵
近年來,石泉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宜居、宜業、宜游“三宜”石泉的打造,到建設全國“兩山”示范縣、全國文化旅游名縣、西北生態經濟強縣“三縣”發展的定位,始終把旅游產業作為興縣富民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探索出有效路徑。
初夏時節,走進石泉縣各鄉村旅游示范村和特色旅游名村,農旅、文旅等多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旅游新業態如火如荼,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詩如畫的鄉村田園風光盡收眼底。草池灣田園綜合體、明星村醉美桑海、勝利村饒峰驛站、中壩作坊小鎮等“一村一品”的鄉村旅游魅力四射,引來八方游客觀光體驗,鄉村旅游產業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新引擎,有效引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朱鹮小村興起田園游
走進城關鎮絲銀壩村草池灣,群山排闥送青來,田間地頭農事忙,荷葉圓圓滿池塘,魚兒歡騰嬉戲水,朱鹮和家鵝在田間共舞,白鷺同野鴨于山際齊飛,泉水叮咚、蟬鳴嘶嘶、鶯語嚦嚦,應和著朱鹮的振翅啼鳴、村民的歡聲笑語,合奏出一曲和美鄉村的田園樂章。
絲銀壩村草池灣距石泉縣城5公里,是國寶朱鹮的棲息地,生態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保護朱鹮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村民周發奎的話也是全村人的共識。十多年來,村民們始終保持著傳統的耕作方式,不使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劑,努力為這群吉祥鳥營造良好的棲息環境。
朱鹮的落戶同樣也給草池灣帶來了發展機遇,草池灣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穩步推進,“草池稻香”有機稻米、“草池紅粉”有機蓮藕等農產品品牌正在孕育成長。絲銀壩村黨支部書記鄧國友介紹說,“通過實施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全村著力打造集田園觀光、休閑旅居、農事體驗、研學教育為一體的融合發展示范村,持續增加村民收入。”
今年“五一”假期,朱鹮小村——草池灣田園綜合體開始試運營,不少游客帶著親朋好友來此品嘗特色美食、參與田間勞作,共同感受生態田園之美,體驗鄉村旅游帶來的樂趣。挖土豆,捉泥鰍,聆聽朱鹮與草池灣的故事,孩子們玩得開心,大人們也在美麗的恬靜的鄉村美景中得到了心靈的放松。
如今,草池灣茶空間、鄉村生活博物館、田間課堂、青旅民宿、農家餐廳、鄉村會客廳、山谷劇場、非遺工坊等項目正逐步落地。目前,核心區水田改造得精巧別致,青旅、農展中心、大小魚塘觀賞臺每天都有新變化,周家老宅在修葺中舊貌煥新顏,米酒工坊和觀鳥茶室主體已經完工。“‘六一’將正式投入使用,美麗的草池灣歡迎大家的到來!”鄧國友向社會各界發出邀請。
該村在打響“生態牌”的同時,按照“預制菜加工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種植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集中流轉土地,引入種植企業建成高標準預制菜種植基地,精準對接加工企業強化“訂單式”標準化種植。據了解,2022年,全村種植羊肚菌400畝、紫皮長茄320畝,辣椒、豇豆、貝貝瓜100畝,基地年總產值達1200余萬元,帶動周邊200余人就業增收。該村先后榮獲村級黨組織建設省級示范村、市級衛生村等稱號。202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590元。
饒峰驛站激發鄉村旅游熱
周末假期,位于饒峰鎮勝利村的饒峰驛站景區熱鬧非凡。兒童樂園、輪胎樂園、萌寵樂園、水上樂園內,孩子們蕩秋千、蹦跳床、爬輪胎、挑戰拓展訓練,處處蕩漾著童真歡快的笑聲。不少游客乘坐著花田小火車在田野間中穿梭,乘坐“小船”體驗高空漂流,在刺激中盡賞鄉野風貌。
勝利村地處石泉縣城以西16公里,饒峰河、210國道穿境而過,周圍群山環抱,森林覆蓋率達78%。“我們依托獨有的饒峰雄關、張飛滾鼓、楊家大院、漢王遺址等歷史人文資源,立足村域風貌特色、山水田園風光、自然生態優勢,深挖鄉村旅游潛力,著力發展和打造農旅、文旅融合的特色旅游美麗鄉村。”勝利村黨支部書記楊承忠說。
昔日荒灘地,如今聚寶盆。據楊承忠介紹,近幾年,勝利村創新推行“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通過企業出資、集體出地、農民出力,招引陜西都得利、子午道旅游合作社等4家企業投資1.2億元,流轉村里的荒灘地和山林地,打造集“觀光休閑、農業體驗、研學康養、農耕文化”等于一體的國家AAA級景區饒峰驛站,先后舉辦百合花節、農民豐收節等文旅活動,先后吸引游客300余萬人次,綜合創收2.8億元,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該村合理利用饒峰驛站景區輻射帶動效應,積極盤活改造農村閑置空間,大力發展樓上開客棧、樓下開超市、庭院有花果的庭院經濟,讓農舍變民宿、農民變導游,在景區周邊、國道沿線打造特色民宿、農家樂20多家。“今年又改造提升了院子景觀和設施,開春以后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子午農家樂5號女主人孫建芝高興地說。
“我們通過以農促旅、以旅興農、農旅融合,將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緊緊鑲嵌在鄉村旅游產業鏈上,全村80%以上土地資源實現流轉經營,60%勞動力就地穩定務工,35%農戶直接從事旅游服務業。202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萬元。”楊承忠說,“現在勝利村已成為全縣鄉村旅游‘網紅’打卡地,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等多項榮譽稱號。”
作坊小鎮彰顯非遺魅力
從石泉縣城沿著漢江南下,過了后柳水鄉,在去中壩大峽谷景區的途中,以七十二非遺傳統手工作坊而聞名的中壩作坊小鎮便映入眼簾。如今,這里成了熱門研學基地,學生和游客們在“行走的課堂中”汲取知識、提升技能,共同感受非遺文化帶來的樂趣和魅力。
中壩村位于后柳鎮東南11公里處,油坊、酒肆、鐵匠鋪等傳統作坊頗具歷史。“我們充分利用村子周邊后柳水鄉、中壩大峽谷兩個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招引當地外出創業的能人陳國盛回鄉考察,把村上移民搬遷安置社區的72戶農房打造成中壩作坊小鎮,讓當地村民吃上旅游飯。”石泉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派駐中壩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胡蘭英介紹說。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中壩村以非遺文化為主題,結合陜南民間手工作坊技藝,融入現代元素,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打造72家不同業態的手工作坊,形成以傳統手工作坊為核心,集傳統手工業的繼承、傳承及展示、體驗于一體,形成旅游、休閑、觀光、養老和現代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讓這個偏遠的小山村變成遠近聞名的“作坊小鎮”。
鄧國紅是中壩村一組村民,作坊小鎮剛建成試運營的時候,她就開始經營一家手工芝麻糖作坊。“我做的手工芝麻糖非常受歡迎,常常供不應求,生意越做越好,收入越來越高,既能賺錢又能照顧家,日子過得幸福又甜蜜。”言語間難掩鄧國紅的喜悅之情。
“一扇天下”的女主人叫李宗琴,作坊里有編制的螞蚱、蝎子、竹蜻蜓、竹簍、棕扇等,就連店里的微信收款二維碼也是編制而成。李宗琴是中壩村人,出嫁外地后,聽說村里建成作坊小鎮,返鄉辦起手工編織作坊。自己編棕扇的同時,她還把手藝無償傳授給鄉親們,鄉親們編好后,她回收銷售,既傳承了手藝,也為鄉親們拓寬了增收的新路子。
電商賦能,打通產品銷售渠道。該村將72家店鋪打造成“線上+線下”體驗館,通過電商平臺,實現工坊近千種陜南原生態農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中壩村依托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圍繞兩湖建設千米概念水街、瓜果采摘園、帳篷營地、水上娛樂、巴少山寨部落、荷花塘花海、休閑民宿等項目,形成了吃住行游娛養全要素的旅游目的地,留住了過往游客,讓群眾搭上了旅游致富快車。
據介紹,中壩作坊小鎮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600余戶群眾發展訂單農業,300余人依托作坊小鎮景區的建設實現就業創業。如今中壩村已成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省級旅游示范村,中壩作坊小鎮也先后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助力鄉村振興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
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
時下,步入池河鎮明星村,滿目綠意席卷而來。成片的桑園郁郁蔥蔥,農家民宿、農家樂等點綴在漫山遍野的桑園中,宛如一幅畫,美不勝收,令人沉醉。
明星村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桑園種植、蠶繭養殖、桑旅融合發展示范村,桑園連片總面積6000余畝。“這幾年,我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支撐、業態融合、旅游興村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農旅融合、文旅融合、三產融合,培育形成蠶桑、養豬、養雞和鄉村旅游四大產業,全村產業年總產值達2億元。”站在“天空之鏡”的玻璃平臺上,明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家滿指著一望無際的桑園介紹說。
近年來,該村借助全縣推進全域旅游發展、重點打造中國金蠶小鎮的機遇,村黨總支牽頭,在鞏固傳統蠶桑種植養殖產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桑海自然景觀,建成醉美桑海國家AAA級景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三產”融合,實現桑園變景點、舊宅變民宿、農民變股民,形成“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蠶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格局。
“我們打造集‘精品民宿、農耕體驗、原鄉生活、旅居康養’等為一體的田園鄉村綜合體,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旅游經營管理服務中來,實現三產帶一產促二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劉家滿說,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共吸納全村1600余人融入產業鏈,帶動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條推窗見景、開門迎客、就地轉崗、居家經營的增收之路。
隨著村里旅游產業的發展,前來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年過六旬的村民陳澤華夫婦也坐不住了,積極地參與到景區服務中。“沒想到老房子被改造成漂亮的民宿,不出錢還能收租金,村上又免費給我們安排了新的住房和工作。”陳澤華喜笑顏開地說,“我們將老房子和桑園租賃流轉給村上的旅游公司,還在公司從事保潔、保安等工作,租賃費、流轉費加上工資和村集體經濟分紅,一年收入超過5萬元。”
明星村將蠶桑文化元素與鄉村旅游、鄉村治理、產業發展和人居環境等有機結合,探索走出了高質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路徑,先后被授予中國美麗休閑示范鄉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等榮譽稱號。“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提升鄉村旅游發展品質,努力讓群眾穩定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真正讓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劉家滿充滿自信地說。
近年來,石泉縣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三縣定位、三宜石泉”發展目標和“一核引領、四區聯動”發展布局,充分發揮縣城核心引領作用,協同推進東部蠶桑文化體驗區、西部休閑農業示范區、南部漢江生態旅游區、北部森林康養聚集區建設,先后建成國家旅游休閑街區1個,國家AAAA和AAA級景區各5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村3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和鄉村旅游示范村14個,形成了多點開花、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描繪出鄉村振興新畫卷。
“下一步,石泉縣將立足縣域旅游資源稟賦和旅游產業發展趨勢,緊扣‘山水田園、康養休閑’發展定位,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推動全縣生態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宜居宜業宜游美麗新鄉村和美好新石泉,聚力打造‘中國石泉漢江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石泉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局長王守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