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長海
近年來,安康市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精神,聚焦基層社會治理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形勢新問題,堅持把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相融合,創新推行黨建引領基層治理“321”模式,迭代升級“三聯”工作機制,深化推進“五同”工作機制,較好推動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創新“321”模式,構建“線面網絡”。聚焦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網絡體系建設,縱深推廣“321”基層治理模式,在市縣鎮村四級全域建立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黨員聯系群眾、人大代表聯系選民、中心戶長聯系村民(三線聯系)”為紐帶,以“管理網格化、服務精細化(兩化管理)”為路徑、以一個高效治理平臺為依托的基層高效能治理模式,實現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全方位”“零距離”服務群眾。該模式運行兩年以來,有效解決了基層政權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推動資源力量有效整合、治理要素有效集成,最大限度把矛盾風險化解在基層,贏得了群眾的肯定和認可,2021、2022年全市平安建設滿意度均位居全省第一,工作經驗獲評全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典范案例、全國首批20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依托“三聯”機制,夯實“共治基礎”。突出基層治理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把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三聯”工作機制作為“自治共治聯治”融合有效載體,以支部聯建為核心,優化基層組織設置,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增強政治功能,把黨的力量挺在鄉村振興最前沿;以產業聯盟為路徑,優化產業組織形式,促推農業特色產業優勢互補,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以資源聯享為目的,優化資源配置方式,讓村集體、市場主體、農民群眾在黨建引領下抱團發展、共同富裕。兩年多來,全市378個區域化黨組織引領1673個村集體與百余萬群眾穩定增收,村支部從“單兵作戰”向“協同抱團”、產業發展從“弱小分散”向“集約經營”、資源配置從“粗放無序”向“精準高效”轉變,以一套融合共治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集體經濟“空殼村”全省率先清零,5萬元以下的村已全面消除,可望2023年50%的村年收益達到10萬元以上,2021、2022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工作經驗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央媒體等持續報道,被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陜西省鄉村建設行動方案》予以全省推廣。
實施“五同”機制,打造“服務集群”。針對平安建設、文明創建等基層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堵點、漏點問題,積極完善“結對共治、平急轉換”機制,聚合各方力量破圈入網,創新推進組織同建、陣地同管、要事同辦、環境同治、效果同評“五同”工作機制,推動城市組織融入、力量融聚、服務融合、資源融通,加速構建黨建引領、條塊聯動、平戰一體、協同高效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通過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推動106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83個社區黨組織達成“契約協議”,將全市256個城鎮社區劃分為6886個“全科網格”,精簡上級職能部門設立的工作機構和加掛的各種牌子13項,取消下達社區的29類不合理任務和蓋章事項,新改擴建社區服務陣地53個,建成鄰里坊、文化家園等活動陣地30個,基本形成了黨建引領城市社區基層治理的“安康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