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
《明天谷雨》是劉建明先生的第二部散文集,書名意蘊深長,封面設計非常雅致。“谷雨”者,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農人非常珍惜的一個時節。此時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而降雨量充足而及時,可以促進谷類作物茁壯成長。
通讀散文集,“谷雨”作為一種情感意象貫通全書。首篇《明天谷雨》中,作者在深情懷念了和母親不似姐妹勝似姐妹的傅媽媽之后,寫道:“告別了傅媽媽,下了山,心情還沉浸在深深的緬懷之中,我默不作聲地走著。到了過風樓橋上,豐盈的太平河水從那古老的麻柳樹下深情地流過,我說了句‘這場透雨正好灌田’,長樂哥回應道‘明天谷雨’。”顯然,這里的“谷雨”不僅僅指自然的降水,還寓意著美好的親情和友情:人生在世,美好親情和友情正如灌溉農田的谷雨一樣,會化作我們人生的“明天谷雨”,賦予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和勇氣。書末《瀟瀟谷雨》中,作者再次提到谷雨:“只要用心耕耘,誠實勞動,必是瀟瀟谷雨,靜好歲月。”在這里,作者賦予了“谷雨”另一層寓意,它不再指美好親情和友情,而是意指“用心耕耘、誠實勞動”的人生哲學。換言之,只要今日“用心耕耘、誠實勞動”,明天它們就會變成人生的“谷雨”,推動我們生命的充實、事業的精進。
從整書布局看,散文集以《明天谷雨》起,以《瀟瀟谷雨》終,很好地概括了該書的基本內容和情感傾向。筆者粗略統計了一下,散文集一共收錄了 44 篇散文,記錄親情和友情的 24 篇,闡揚“用心耕耘、誠實勞動”人生哲學的8篇,合計32篇。在記錄親情和友情的 24 篇中,又有多篇既記錄親情友情,又闡揚“用心耕耘、誠實勞動”的人生哲學。作者曾擔任安康市委書記多年,他從基層做起,逐漸主政一方,對安康的山水和人情具有很深的感情;而上面 32 篇描寫親情和友情,闡揚“用心耕耘、誠實勞動”人生哲學的散文,都關涉到安康。可以說,這些篇章既是他個人的生命感悟,也是其對安康這片土地的獨特觀察。在后記中,他說寫作是為了“記錄下自己不想忘的人,不敢忘的事,不能忘的地方”;在《瀟瀟谷雨》中,他說:“回望逝去的歲月,這方山水這方人對我何以如此的滋潤和厚愛!”
安康地處秦巴山區,生存環境是艱苦的。對此,作者采取了正視的態度。在《心中的太平河》中,他在回望舅母的爽朗時,記下了小表姐“因口糧所迫,不得不回到鄉下去,寄人籬下。回去后不久,在打豬草過鏈子橋時,跌倒橋下,被水沖走”的苦澀;在《山里教書人》中,他在描寫治新校長的辦學業績時,記下了基層辦學的艱辛:“正當他準備來個小循環,回頭再帶初一時,學校決定讓他隨著初中畢業班‘齊步走’——帶高中。這是他始料不及的,從未上過高中,毫無底氣和資本,而且‘學中師,教高中’也與教學規范相悖。此時,他在學校的重托和學生的期待之外,看到了更加嚴酷的現實,就是高中無人!”當然,作者正視艱苦并不渲染艱苦,隨著時代發展,帶走小表姐的太平河上最終修好了一座橋,而曾經“高中無人”的寧陜中學后來成了全縣教育的驕傲。
通閱全書,不難發現伴隨安康的時代變遷涌現出了一批實干家。如《永不磨滅的懷念》 中的原地委閆西賢書記,“崇尚實事求是,是閆書記的政治品格和官德人品,他厭惡胡吹冒撂,不懂裝懂;鄙視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不能容忍假政績、假數字、說假話”“講臺上放著一杯茶,他落座后,掏出一包煙放在桌上,左手隨時都握著一盒火柴,桌上有講稿,但很少看,語速略慢,但極流暢,從抑揚頓挫中可以領會其輕重緩急,尤其是他的脫稿闡發,明理,解惑,支招,管用,由表及里,環環緊扣,入木三分,深入淺出,毫無嘩眾取寵的賣弄,全是真金白銀的干貨”。又如《明苑文稿》中的文化人張永強:“當永強同志將百萬字的《明苑文稿》清樣交付于我時,我是受到了震撼的。首先是他和他團隊的職業精神令人欽佩,讓我感動。現在一說精神,就是奉獻、拼搏,調子很高。我以為,每一個人首要的是把自己的本職做好,做啥的務啥,務啥的像啥,在自己的本行內,不投機取巧,不花拳繡腿,嚴謹、耐心、專業、求精,在做事中把人做好,這才是修身立業的根本,這就是職業精神。”還如《驚蟄》中的干部“那哥”:“他身高一米八,體重一百八,酒量八兩,就憑這塊頭,就是一條老黃牛的命。所以,無論搶險救災、拆遷安置,還是應對突發事件,調處扯皮頓筋,都不能少了這頭牛。”再如《山里教書人》中的中學校長治新:“他信奉一步一個腳印,不坐等天上餡餅,也不怨天尤人,反對把陳賬記在歷史的頭上,把責任推到生源頭上,把功夫耗費在虛張聲勢上,而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力倡三苦’的辦法,開發優質資源,激發內在活力,聚焦翻身目標,打好高考總體戰。”這是一批真正“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他們在工作中以“用心耕耘、誠實勞動”的人生哲學推動著安康的發展,刻度著安康人民的一種精神高標。
安康的發展既需要實干家們“用心耕耘、誠實勞動”,也需要美好親情和友情的情感浸潤。毋庸諱言,作者描寫親情和友情的篇章呈現出更多個人經歷的色彩。在作者與親人、朋友的交往中,無論長輩對“我”的關愛,還是朋友間互助的至誠,都能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純粹情感的美好。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對親情和友情的描寫中,滲透著一種人生哲理的透悟。從 《媽媽的懷抱》《瀟瀟谷雨》等篇目中,我們看到長輩們的關愛影響了“我”的人生選擇,而“我”的關愛又影響著孫女的人生態度。在這種個體生命的代際傳承中,作者突然頓悟:“我急速打開電腦,點開文件,《我的被偏愛》映入眼眶,沒想到這個標題與方英文老師為《明天谷雨》點睛的‘撿拾逝去的腳印,感念山水的滋養’,竟是如此契合。楠楠成長在愛的懷抱中,是何等嘚瑟呀!回望逝去的歲月,這方山水這方人對我何以如此的滋潤和厚愛!”如此,個體親情和友情的描繪,就成了對安康一方水土的刻畫,是安康這片土地的愛造就了自己!在這種情感抒發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主政者對安康的感恩,它顯示了作者可貴的品質。同時,從這種情感抒發中,我們也感受到了安康一方水土重視親情和友情的人情世態。如果說“用心耕耘、誠實勞動”的人生哲學是安康人民的一種精神高度,那么重視親情和友情則是安康人民的一種精神底色。
在中國歷史上,因為學而優則仕,很多官員同時也是文人,官員文學因此異常發達。官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閱歷的獨特性,往往能從一個開闊的視角揭示地方別樣的人文風情,從而留下可貴的歷史人文資料。作者作為安康曾經的主政者,他在《明天谷雨》中對安康人事風情的描寫亦可如是觀之。
(作者系安康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