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李岳)今年以來,安康市財政局發揮牽頭主責,多維度入手,多層次發力,政策性農業保險績效評價更合理,監督管理更嚴格,合作模式更多樣,為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
用好績效評價手段,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積極配合上級部門開展保費補貼資金綜合績效評價,聘請第三方機構對資金使用情況開展績效評價,組織縣區主管部門和保險經辦機構開展年度工作績效自評,對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組織實施、資金使用管理、部門履職盡責、工作績效指標等情況多層次進行績效評價,逐步完善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績效評價鏈條,健全以績效評價結果為基礎的機構遴選和保險費率動態調整機制。
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強化承保機構經營管理。以進一步規范政策性農業保險市場秩序,提升農戶和生產經營組織農業保險服務滿意度為重點,從規范經營服務、強化數據核查、落實部門責任入手,完善農業保險常態化檢查機制。要求保險機構建立承保全流程數據備查臺賬;加強基層服務網點和協保員隊伍建設,優化理賠流程,簡化理賠手續,做到及時賠、不惜賠、不拖賠;規范財政補貼資金申請審核格式,明確申請、審核、撥付責任及時間節點;完善農險監督檢查溝通合作機制,監督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作為保險機構遴選資格的重要門檻指標。
探索“農業保險+”,創新試點多方參與模式。2023年探索試點“農業保險+期貨”合作模式,通過爭取大連商品交易所配套支持,引導保險公司、期貨公司按比例出資,投保戶配套自繳,將財政單家按比例直接補貼的模式優化為“交易所+財政+金融機構+農戶”共同分擔的農業保險合作形式,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減輕財政負擔。2023年試點開展“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期貨”“生豬飼料價格指數保險+期貨”,預計保費規模500萬元,形成多方合作參與農業保險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