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颯
從207省道拐入福礦公路,一側是悠悠青山,一側是潺潺河水。這條路是連接漢濱區吉河鎮礦石社區與207省道的唯一一條公路。前些年道路狹窄、路面坑洼不平,如今疾馳而上,路面平坦干凈,滿眼皆景。
走進礦石社區,除了整齊的院落、嶄新的樓房,房前屋后、坡坡坎坎,目之所及,皆種植著拐棗樹。冬季,葉已落盡,果也采摘完畢,那光禿禿的樹干樹枝看似與其他樹木無差異,卻不知這看似不起眼的樹木正是礦石社區的“富礦”。
2014年,吉河鎮炭溝村被確定為市科協的結對幫扶村,當年,市科協就因地制宜,指導村民種起了拐棗。2015年,炭溝村和其他兩村合并為礦石社區,雖然幫扶任務加重了,但是發展也有了新目標。短短幾年時間,礦石社區在市科協的幫扶指導下,不僅面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也蒸蒸日上。截至目前,礦石社區拐棗種植面積就達到了3000畝,平均每戶都有2到3畝拐棗。與此同時,生態漁業、養殖業、中藥材產業等也嶄露頭角。
如今的礦石社區,處處洋溢著村民幸福的微笑,那笑容便是鄉村振興的有力見證。
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
臨近傍晚,向富麗從吉河鎮回到礦石社區衛生室整理資料和藥品。十多年了,向富麗跟父親一直堅守在鄉村衛生室,他們的信心源于村里一天天肉眼可見的變化。
2002年,未滿20歲的向富麗從衛生學校畢業,回到當時的炭溝村。“當時村里的條件差,衛生室只有幾十平方米,也不規范,工作起來很不方便。”向富麗說,“村里的路也不好,村民住的不集中,有時候上門服務一個來回就耽誤一整天,那幾年真想走出大山,走出這個村子。”近些年,向富麗切身感受到了變化,想出去的念頭越來越少了。在市科協的幫扶下,社區已建成高標準的村級標準化衛生室2處,均設有診斷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藥房,實現“四室分離”。通村公路基本延伸到每家每戶門口,無論是在衛生室就診還是上門看診,再也不費時費力。
近年來,市科協多方聯系協調,爭取資金,改善礦石社區的基礎設施,新修道路、“亮化”工程、新建社區廣場、“兩房”建設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數。同時,合理利用現有的兩所學校,服務于全社區學生,目前全社區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全部入學就讀,無一輟學。去年,市科協在幫扶工作中,積極配合社區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啟動生活垃圾“村集中、鎮轉運”工作,在炭溝安置點建成1處垃圾集中收運點,設置專人專崗,每天巡回在社區收集群眾生活垃圾,大大改善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實施飲水工程擴容提升改造工作,對礦石6組、12組兩處飲水工程分別進行改造提升,保障了供水能力。
今年68歲的村民何方社感受頗深:“現在路修好了,路燈架起來了,方便得很。村里還有活動室、廣場,我們以前哪兒敢想,還能有這么好的條件。”
放眼礦石社區,道路上,車來車往,路面干凈整潔;院落里,主人打掃得一塵不染,垃圾有序堆放;廣場上,老人們三五結伴談笑聊天……日趨完善的設施環境就是村民幸福生活的保障。
產業發展有了新方向
隆冬時節,暖陽也蓋不過山里的寒氣。陳小霞的院子里熱氣騰騰,還未走近,便能嗅到陣陣酒香。“今年雖然天干,但拐棗品質不錯,你們來嘗嘗這酒咋樣。”陳小霞打開閥門,清亮香醇的拐棗酒便順著管子流出,“我自己種的收了500斤,又在別家去收,今年收了三四千斤。”
拐棗作為礦石社區特色主導產業,市科協在推動鄉村振興上,依舊立足職能定位,秉持換幫扶干部不換幫扶思路的原則,積極打造福灘河流域拐棗示范帶。據市科協駐礦石社區第一書記熊斌介紹,市科協協調市干休所、市老干部活動中心等幫扶單位,共同支持礦石社區發展以拐棗為代表的林果業,去年兩次安排社區集體經濟合作社對全社區拐棗統一進行管護,集中進行擴盤施肥、修枝整形、防蟲防病、補植補栽,在去年夏天大旱的情況下,全社區拐棗收購量仍與前一年持平。為打造好礦石社區向陽合作社800畝拐棗示范園,去年植樹節活動期間,市科協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魯周民,市林學會會長、市林技中心正高級工程師陳余朝到拐棗園現場開展管理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這是市科協連續第3年在向陽合作社舉辦培訓,受到群眾和鎮村干部的好評。同時,為支持向陽合作社發揮產業龍頭效應,延長產業鏈,提高拐棗附加值,市科協聘請安康瀘康酒業釀酒技師到向陽合作社指導培訓釀酒技術,社區20余位釀酒從業人員參加培訓。
除了拐棗產業,在礦石社區,稻田養魚也成為了特色產業。“整個園區面積有100多畝,稻田大約有80余畝,秋天的時候金燦燦的一片,可美了。”鑫樞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祝海說,“你們看這里有山有水有魚塘,我還準備種植薰衣草花海,爭取農旅融合發展。”
“對于礦石社區的重點產業,我們積極發揮好科協應有的職能,邀請相關專家給他們提供技術上的幫扶,同時開展消費幫扶活動,協助拓展銷售渠道,提高社區特色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促進主導產業健康發展。”市科協二級調研員楊高說。
鄉風文明有了新氣象
2020年,礦石社區村民汪顯群獲得了安康市“自強標兵”稱號,這在社區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得益于汪顯群自身的努力,更得益于近幾年礦石社區民風的轉變。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市科協引導社區深入推進以“誠孝儉勤和”為主要內容的新民風建設。指導完善礦石社區《村規民約》,并張貼在社區顯著位置進行廣泛宣傳;組織召開新民風建設表彰大會,共表彰獎勵“致富帶頭人”“自強標兵”“好媳婦、好婆婆”和優秀公益崗等先進典型,有力激發了困難群眾增收致富的信心;邀請漢調二黃研究院到社區開展文化演出,為社區帶來折子戲《拾玉鐲》、小場子、歌伴舞《美麗家鄉》等,極大豐富了社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投入2.5萬元支持社區完善科普宣傳欄、制作發放科普宣傳彩頁、購買技術培訓教材、訂閱《陜西科技報》,幫助群眾學習科技知識,提升科技致富本領。此外,多次邀請專家到礦石社區調研,專家立足社區土地、人口、交通區位、人文習慣等,結合漢濱區和吉河鎮對本地的發展定位,編制了《吉河鎮暨礦石社區鄉村振興規劃、礦石社區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
去年,為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推進新民風建設,弘揚傳統美德,提高社區居民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市科協聯合市干休所、市老干部活動中心共同在礦石社區開展評優樹模表彰活動,經過個人自薦、居民代表和網格員推薦、居民代表會評議確定并公示等程序,礦石社區共評選表彰了33名孝老愛親先進個人、好婆婆、好媳婦以及創業致富和助人為樂先進個人,對倡導鄉風文明,推進鄉村治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剛來的那兩年,村民思想意識沒有轉變,確實有很多工作不好開展。”市科協干部趙德鋒2014年被派駐到礦石社區任第一書記,一待就是6年,對于礦石社區的變化,他感受最深,“我們不僅要把村容村貌建設好,把產業發展好,更要把鄉村治理做好,讓村民能夠自覺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這些年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
“從老舊破敗的面貌到整齊現代化的新顏,是生活在礦石社區的人越來越幸福的關鍵;從零散分布的林地到成規模的產業,讓生活在礦石社區的人心中充滿希望;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便是礦石社區發展的動力所在。”市科協主席馬文艷說,“下一步,市科協定點幫扶工作將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系列部署要求,推動礦石社區在主導產業、人才隊伍、群眾文化、生態建設、組織建設等方面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