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正飛
餐桌文明不僅是社會文明和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還承載著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而餐桌文明,則離不開珍惜糧食,需要消費者、餐飲從業者、經營主體和整個餐飲行業共同努力。
“您好,您三位的話建議您先點四個菜,不夠可以再加,我們出菜很快!”在位于安康城區大橋路的睿智天龍酒店內,餐飲部經理湯倩正熱情地接待著剛剛落座的顧客。在該店的餐桌上、墻上等醒目的位置擺放著“光盤行動”“節約糧食,以儉養德”等標識標語和溫馨提示,引導消費者樹立正確飲食消費觀念。
“阿姨,請幫我拿一個打包盒!”在睿智天龍酒店的小吃城內一位小朋友對服務員說。拿到打包盒的小朋友在媽媽的幫助下,將未吃完的排骨湯打包。小朋友的媽媽說:“孩子今天身體不舒服,平日最愛吃的排骨湯也沒吃幾口,未吃完的,打算拿回家給他熱一下吃。”
湯倩介紹:“我們在引導顧客樹立正確飲食消費觀的同時,對服務人員提出了珍惜糧食的要求,并對其進行培訓、考評,餐前根據就餐人數,提醒顧客理性點單、適當加菜,餐后提醒顧客打包等建議;店內推出了涼菜拼點、大小份量、餐中退菜、菜品寄存、免費提供打包盒等服務,并主推訂餐預約,預估每天就餐人數進行備餐,同時對主動參與剩菜打包的顧客視情況給予一定的優惠活動。”
廚師作為食材加工的第一經手人,每天需要處理大量食材,是杜絕食材浪費的關鍵環節之一。“出身農村的我對食材有著特殊的感情,深知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平日里我們會對食材進行嚴格品控,對不同食材、不同部位口感和屬性,進行菜品開發,在保證菜品質量的同時,力爭做到不浪費。做員工餐時實行‘少一兩’原則,不夠了再做一次,確保員工能吃飽,還不浪費。”該店廚師徐州說。
火鍋是寒冬最受食客們喜愛的食物之一。在江華城五樓的海底撈店內大堂經理張亞萍正在為顧客提供點餐服務:“您好!我店鍋底有四宮格的,兩位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小份兒鍋底,剩下的可用免費的白開水,菜品可選擇半份兒,不夠再加。”
據張亞萍介紹,該店從最直接面向消費者宣傳出發,店內電子屏上循環播放“半份菜、滿份愛”“按需點、剛剛好”的糧食節約主題海報,并配備門店光盤倡導員,佩戴醒目的“光盤行動倡導員”袖標穿梭在前堂為顧客提供服務。店內推出的菜品半份點單服務深受顧客喜愛,既能讓顧客吃到更豐富的菜品,也能避免浪費;同時對自選小料臺也進行了優化,由原大碗規格調料碗,根據消費者多口味小料的需求,統一調整為小尺寸調料碗,方便顧客使用,倡導按需選取。對用餐結束有剩余情況的用戶,海底撈還會主動為顧客提供免費打包服務,同時在店內定期開展“光盤”優惠活動,對不留剩菜的顧客進行回饋。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的意義眾所周知。近年來,我市餐飲從業者、餐飲企業和餐飲行業積極開展“光盤行動”,持續踐行“珍惜糧食,杜絕浪費”風尚。
市烹飪餐飲行業協會會長毛朝軍說:我市各大餐飲企業通過海報宣傳、桌牌提示、服務人員提醒等方式,引導顧客合理點餐消費。積極踐行“光盤行動”,拒絕“剩宴”,讓“我光盤、我光榮”繼續付諸行動,餐飲每桌剩菜平均減少了三分之二左右,顧客的接受程度也越來也高。服務人員推行“N減1”的點餐方式,以顧客人數減1來建議點菜數量,主動提醒顧客“按人按量、適當點餐”消費,做到餐廳不多點、廚房不多做。餐后免費提供環保打包服務,鼓勵顧客把剩余菜點打包回家,避免部分顧客礙于情面或忙于寒暄沒有打包而造成浪費。積極引導消費者樹立科學飲食新理念、新習慣、新風尚,逐漸深入人心,讓人們養成崇尚節約、厲行節約的良好習慣。同時,還要求全市餐飲服務企業和會員單位嚴格落實“十八項措施”,建立健全反餐飲浪費管理機制,大力推行節約型餐飲,在餐飲采購、貯存、烹飪、出品等方面,減少食材損耗,嚴控節約環節,避免食物浪費;加強服務人員培訓,將珍惜糧食、反對浪費納入培訓內容,確保員工將反餐飲浪費各項措施要求熟記于心、牢記于行;提升餐品供給質量,優化菜單設計,提供小份餐、半份菜、各類套餐等不同餐品,確保消費的多元化;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電子屏、墻貼、桌牌、宣傳海報等載體,刊播“光盤行動”“珍惜糧食”等公益廣告,全力營造節儉糧食氛圍。
編者按:珍惜糧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對莊稼人辛勤付出的感恩和對糧食的敬畏。我國雖然已經進入吃穿不愁的小康社會,但確保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一項長期工作,不僅要加大糧食生產,更要大力倡導珍惜和節約來之不易的每一粒糧食,讓中華傳統美德不斷發揚光大。因此,珍惜糧食,是每一位公民的事,必須從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