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郭颯 李瑩
在中國,一項產業能夠不間斷地發展30年以上,必然是可持續發展的杰出代表,創造了極大的社會價值;在嵐皋,魔芋在這里扎根生長了36年。
如今,因魔芋而興的巴山嵐河擁有近13萬畝種植面積,年產量達14萬多噸。在林下、在山坡、在谷地,隨處可見魔芋身影,覆蓋了10個重點鎮45個村,種植規模10畝以上產業大戶有1589戶。2022年,魔芋產業實現產值14.9億元,這對于一個山區縣來說,殊為不易。握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商標局注冊商標、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全國魔芋產業重點縣、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魔芋之鄉”這些稱號,持之以恒的嵐皋縣,把眼光望向了未來。
“老典型”有了新面貌
“伍支書要去人民大會堂啦!”2021年2月的一天,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從藺河鎮蔣家關村飛遍了嵐皋縣。
人們口中的“伍支書”是村里的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蔣家關村現有魔芋種植面積12000余畝,2017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魔芋“一村一品示范村”。這個四面環山的村落一下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典型”。
“說起來,蔣家關村算是嵐皋縣種植魔芋較早的村,從小打小鬧到大規模種植,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現在看來,這條路走對了。”伍先忠告訴記者,蔣家關村創出了名號,但是不能躺在這個名號上吃一輩子。
圍繞全國魔芋“一村一品示范村”品牌建設,村上實行了“抱團”發展。按照“產業聯盟”的思路,蔣家關村利用本村魔芋產業基礎好、種植面積大、種芋繁育、加工、技術服務產業鏈等優勢,與聯建各方根據自身產業基礎情況,因村制定魔芋產業發展規劃,不斷擴大魔芋種植面積,魔芋種植面積達18000余畝。
種了這么多魔芋,怎么來抵御市場風險?蔣家關村又想了一招,村魔芋專業合作社籌資140萬元,以入股形式吸納周邊的大灣村、草埡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資金80萬元,加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130萬元的“三變”扶貧資金,建成了魔芋加工廠,采取訂單收購和保護價收購。伍先忠說,每到魔芋成熟時節,加工廠工作人員就會“帶著秤桿子,開著車子,帶著票子”挨家挨戶收購。在旺季,這里每天能收購上百噸鮮魔芋,工廠每天也能加工30多噸。
按照嵐皋縣委組織部《關于明確推行“三聯”工作機制示范點建設標準的通知》要求,蔣家關村黨支部牽頭,分別與縣經貿局機關黨支部、大灣村黨支部、棋盤村黨支部、草埡村黨支部、明富魔芋公司黨支部簽訂聯建協議,建立以支部聯建為核心、以產業聯盟為路徑、以資源聯享為目的“三聯”工作機制。確定以蔣家關村為中心加強魔芋產業建設,延鏈補鏈強鏈,與聯建支部形成共建、共強、共富的魔芋產業發展局面,做強做優魔芋產業。
2022年蔣家關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爭取100萬蘇陜協助資金項目,在建一座600余平方米的魔芋食品加工廠。藺河鎮立新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爭取50萬元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魔芋良種繁育基地項目,在李家溝口流轉土地10畝,建設大棚14個,引進白魔芋、安魔128、嵐皋花魔芋、珠芽黃魔芋、珠芽白魔芋、秦魔一號等品種進行對比實驗,建成魔芋提純脫毒扶壯種子選育培育擴繁基地。
目前,蔣家關村魔芋產業已形成種芋繁育、種植、加工、技術培訓服務完整的產業鏈條。
魔芋讓這個“老典型”村有了新面貌,“僅靠魔芋一項,全村人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伍先忠說,不光種魔芋有收入,在加工廠里工作的村民還有一份工資,每年加工廠工資支出就有40多萬元。2022年,蔣家關村魔芋農民專業合作社保底分紅12.6萬元。
2021年2月25日,伍先忠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有了魔芋這個支柱產業的加持,伍先忠和蔣家關村早早謀劃著來年的發展。
“外來戶”找到新歸宿
車子拐進位于六口的工業園區,潤福源魔芋發展有限公司的廠房地面上,堆滿了剛剛收來的魔芋,6個碩大的魔芋被整齊地擺成一排,記者抱起其中一個,沉甸甸的重量在手中向下墜。
“這一個魔芋有20多斤。”聲音從背后傳來,一個不高但很結實的男人站在后面,他接著介紹,“這里只是一小部分,等天氣好點,還會有更多的魔芋被送進來。”
眼前這個男人叫張智美,他和妻子從福建福州千里迢迢來嵐皋種魔芋。
說起來這里,也是一次偶然的“相遇”。他倆之前在福建南平市武夷山從事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一位紫陽朋友告訴他們,在陜西安康,有一個神奇的東西叫做魔芋。從那之后,這個名字就記在了張智美和他妻子黃雪琴的心里。
2020年10月的一天,一身疲憊的張智美和黃雪琴站在了嵐皋的土地上,他倆還是放不下心里種下的那個“魔芋種子”。
“當時親戚朋友們都說我們瘋了,遠走他鄉從事未涉及過的領域,畢竟隔行如隔山,但那時我倆卻是一門心思地想著要來嵐皋創業,9頭牛都拉不回。”黃雪琴笑著說。
一個月的時間,張智美和妻子跑遍了嵐皋縣藺河、官元、石門、滔河等地方,為了更好地了解嵐皋魔芋,他倆還聘請了一個本地人作為向導,入農戶、進園區,徹底被這里的好山好水產出的富硒魔芋所征服,決定來嵐皋投資辦廠,投身魔芋產業的發展。
“2021年1月,我們在嵐皋注冊成立了公司,投資1000萬元,專門從事魔芋種植、加工和銷售。”張智美說,他們引進了國內全套先進的智能生產設備和監測儀器,擁有從切片、烘干到提煉不同等級精粉為一體的加工鏈機器。
收購、生產旺季時,廠區里會有50多個工人加班加點,村民吳術剛把56畝山林地流轉給了黃雪琴種魔芋后,閑暇時間就來基地上班,去年在園工做工70天,純收入達28400元。
目前潤福源魔芋發展有限公司一天能加工40多噸產品,在飽負荷生產下,一個季度可加工鮮魔芋3000余噸。如何給這些產品找到充足的原料供應?面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張智美說,公司面向嵐皋全縣開展收購,縣上還對收購本地魔芋進行補貼,幫扶力度之大也讓他們安心在嵐皋發展魔芋產業,“今年以來,公司在四季鎮打造基地,種植了800多畝林下魔芋,下一步,還會追加2000多萬元投資,進行魔芋速食產品研發。”
妻子黃雪琴通過建園種魔芋,慢慢跟著周圍的人都熟絡起來了,不但學到了魔芋的種植管理技術,而且還學會制作魔芋豆腐,以及魔芋的多種美食吃法,他倆不僅把根扎在了嵐皋,對未來也做了美好的展望。
“金疙瘩”實現新價值
在嵐皋,魔芋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植物,更是當地農戶的“香餑餑”“金疙瘩”。
讓農戶們愛不釋手的原因,除了當地條件適宜魔芋生長,嵐皋縣委、縣政府也廣泛動員家家戶戶種植魔芋,農民有激情,產品有市場。
久久為功,36年的時間,魔芋成了嵐皋持續發展時間最長、產業化鏈條最全、農村產業增收最穩、社會層面影響最大的特色產業。
采訪途中,初冬蕭瑟的山林中大片大片的魔芋正值豐收。
縣上魔芋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發展農村產業最怕認識上的搖擺性。嵐皋縣從1986年開始發展魔芋產業,把魔芋做成了區域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咬定目標不放松,一屆接著一屆干。每次遇到魔芋發展低谷,都要及時組織各大班子領導、科技人員召開會議,認真研究,統一認識,堅定信心,提出“低潮發展,高潮受益”的科學發展觀點。
如今,嵐皋縣采取“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發展模式,著力提高產業化組織程度。通過“建基地、強扶持、補鏈條”等多種措施,持續推動全縣產業高質量發展,率先在國內研發了林下種植魔芋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為生產有機魔芋產品提供關鍵條件,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取得了明顯成效。主導產業產值17.04億元;持續推進“百園提升”工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到80%,農戶參加合作社比重達48.5%,品牌化率達100%;強化農業物資裝備支撐,建成并投入使用魔芋自動化加工生產線12條,魔芋加工轉化率達到71.2%,建倉儲保鮮庫2610立方米;推行農技人員包村聯企、定向指導。加強農業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農技人員470人次、農民11400人次、農村實用人才782人。培育認定新型職業農民366人;建成了魔芋綠色標準化集成示范基地2.3萬畝,質量安全追溯覆蓋率達到100%,抽檢合格率達到100%;推行農民轉地建園“收地租”和農民脫產務工“掙工資”模式,農民通過在魔芋企業或園區內務工,實現穩定就業增收。目前全縣共有魔芋加工企業和現代魔芋園區37家;累計培育加工企業5家(其中規模以上2家),培育省級園區1家,市級園區5家,縣級園區28家,全縣3021戶(含魔芋經營主體34戶)9667人種植魔芋,芋農人均增收3260元。
6個國家級稱號是對嵐皋魔芋的充分認可,在過往的成績上,嵐皋縣踔厲奮發,著力打造全國魔芋知名品牌,加快構建現代魔芋產業體系,做大做強魔芋加工龍頭企業;培育市場營銷“百城千店”;挖掘地域魔芋文化,形成縣域經濟特色品牌。
到2025年全縣魔芋產業實現綜合收入達到20億元,建成國家級魔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讓魔芋成為嵐皋縣域經濟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嵐皋魔芋,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