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兵
近年來,地處秦嶺腹地的寧陜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厚植生態本底,壯大生態經濟,推進綠色發展,讓城鄉因生態而美、產業因生態而興、群眾因生態而富。
厚植生態本底,蓄積鄉村振興新勢能
“保護這條河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因為青山綠水養育了我們。”在長安河邊撿垃圾的寧陜縣城關鎮護河員伍元翠說。像伍元翠這樣的護河員,在寧陜共有224名,此外,還有三級河長107名、警長12名。
寧陜縣將生態治理與鄉村建設緊密結合,扎實開展秦嶺生態環保整治,完成秦嶺違建、礦山關閉退出、小水電拆除退出等專項整治。在全省率先建立“國土、林業、水利、環保”四位一體的縣鎮村三級生態環保網格管理工作體系,建立護林員、護河員、生態網格員專業環境保護隊伍。制定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先后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6個,管護天然林240萬畝,封山育林22萬畝,退耕還林1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6.24%,空氣優良天數和出境斷面水質連續5年穩居全國前列。
該縣實施農村環境提升行動,以農村垃圾、污水處理為重點,實行縣鎮建廠、村社建站、規范運營,覆蓋全縣鎮村和搬遷社區,推進“五邊五治、四化四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開展“四好”農村路、鄉村環保衛士、衛生模范戶等創評活動。組織開展鄉村田園風貌重塑行動,政府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整修農田水渠、美化鄉村環境,融合產業業態,打造田園景觀,因地制宜建設荷塘、恢復農田、種植果園、改建民居,打造了一批特色田園鄉村。
做強生態產業,增添鄉村振興新動能
為了更好地保護朱鹮,寧陜縣城關鎮寨溝村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現在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正是看中了村上的好環境,黃興建專門組建寧陜縣綠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有機大米。
“表面上看是我們保護了朱鹮,實質上是朱鹮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收益和回報。現在,合作社全程實行無公害有機種植,雖然產量有所影響,但生態價值提高了。”黃興建說。合作社逐步發展民宿、田園康養、農耕文化等系列體驗式消費,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田園綜合體。
寧陜立足生態優勢,突出一業引領、多業融合,把生態康養作為首位產業,建成悠然山、上壩河、秦嶺峽谷樂園、子午梅苑等精品景區,抓住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契機,培育鄉村民宿、田園觀光、農耕體驗等業態。圍繞“菌藥果畜”發展山林經濟,寧陜實施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壯大10個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提升100個農業園區、培育1000戶產業示范戶,建成一批食用菌、天麻豬苓、魔芋、板栗、核桃生產基地和專業示范村。同時,建設生物醫藥、食用菌、林果、鮮食玉米等6條重點產業鏈,扶持23個鏈主企業發展,先后建成了核桃、板栗、蜂蜜、五味子4條深加工生產線和甜糯玉米、食用菌初加工生產線,培育規上農林產品加工企業7家,在全國建立200多家銷售門店或專柜。
盤活生態資源,激活鄉村振興新潛能
距離寧陜縣城11公里的漁灣村,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引進西安海和田文創發展有限公司,以社會資本投入,集體經濟合作社資產、資金入股的開發模式,實施漁灣逸谷田園綜合體項目,打造集生態農業、旅游休閑、運動養生、鄉村民宿等特色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綜合園區。
寧陜堅持圍繞山水做文章,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穩步實施生態文明體制重點改革,完成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試點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公益林股份經營、預收益抵押、林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重點改革,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率先開展林業碳匯交易試點,掛牌成立“兩山”生態資源資產經營公司,主動開展林業碳匯招商,完成涉秦嶺區首宗林業碳匯交易100萬元。
同時,拓展生態文明促治理,挖掘地域文化生態內涵,開展子午道、古村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培育了一批文化旅游企業,舉辦秦嶺蘭花文化藝術節、采摘節等活動,在全縣開展爭當秦嶺生態衛士主題實踐活動。并將生態環保作為“兩個全覆蓋”群眾工作法重點內容,干部上門宣傳生態環保政策,引導群眾開展環境整治,不斷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