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巴遠君 董富康
“把全市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的各項政策落實好、生產生活保障好、家庭家屬照顧好,讓現役軍人和退役軍人無后顧之憂。”這是在旬陽市“喜迎二十大 共筑強軍夢”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頒獎晚會上,旬陽市委書記陳紅星的要求。早在今年年初,要求打造退役軍人“三好一無”旬陽經驗被寫進旬陽市委一屆一次全會工作報告和旬陽市一屆一次政府工作報告。這為旬陽市營造尊崇軍人良好氛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旬陽市有建檔立卡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和各類優撫對象2萬余人,已經連續三屆被省上表彰命名為“全省雙擁模范縣”。“三好一無”的提出,再次成為該市擁軍愛軍的一次外延提升和內涵提質。
提升歸屬感:把各項政策落實好
吳德領是旬陽市呂河鎮險灘村人,1982年12月入伍,1985年1月退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隊服役。1983年,被部隊評定為因公七級傷殘后退伍回鄉,并享受國家關于殘疾軍人的相關待遇,后經過傷殘等級調整,現被認定為因公六級殘疾軍人。
對于相關優撫政策,吳德領每一筆都記得清楚:“在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關心下,我的殘疾撫恤金每月能拿到3340元,通過一卡通由農商銀行代發,每年還能享受門診費定額補助2000元,還給我全額補助了參合資助資金320元。我先后兩次住院的醫療費9849.76元也給予了補助,還給了我6000元的臨時關愛救助。”
吳德領不是個例。旬陽市推行優撫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享受定期優撫補助對象的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接軌,確保應補盡補、標準統一。采用“四位一體”國庫直接支付方式,全面落實“一卡通”,保障各項優待資金準確、及時、足額發放到位。組織相關部門建立基本優待目錄清單,適時調整更新優待目錄,充實完善優待項目,為優待證賦能。
除物質保障之外,旬陽市建立健全軍人榮譽體系,強化精神褒揚和榮譽激勵,將服現役期間榮獲個人二等功以上獎勵的現役軍人、退役軍人名錄載入地方志,為個人立功、獲得榮譽稱號或勛章的現役軍人家庭慶送喜報、功臣牌匾和慰問金。陳分新是“全國模范退役軍人”,他抓住產業發展、設施建設、村級治理這一主線,帶領全村村民一道,艱苦奮斗、創業致富,王院村也被評選為全國文明村鎮。該市通過開展“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擁軍人物”“最美軍人家庭”評選活動,采取多種方式宣傳先進典型事跡,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持續開展英烈故事“五進”活動,開展退役軍人和現役軍人父母去世“送一程”悼念活動。落實常態化祭掃工作,隆重舉辦全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樹立崇尚英雄、緬懷先烈、學習英烈的良好風尚。
打造幸福感:把生產生活保障好
現年55歲的南君濤于1985年10月入伍,在某集團軍某師服役,期間榮立三等功一次,獲得優秀偵察兵等稱號,多次受到部隊上級機關和連隊的嘉獎,1987年3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3月復員回家后,被分配到國有糧食企業工作。
2006年,隨著糧食體制改革,南君濤也隨之下崗,家里沒有了經濟來源,一家五口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作為一名退伍老兵,旬陽各級政府一直想方設法讓其二次創業:2005年,南君濤成立了旬陽縣天正釀造廠,2011年底成功研發出以拐棗為原料釀造而成的純天然野生拐棗醋;2013年,爭取到50萬元的貼息貸款,擴建廠房;2014年底,技術改造完成,公司開始走向規模化、產業化;2016年至今,公司效益與日俱增。南君濤從退伍軍人到下崗職工,再到業內頂尖,不但積極帶領群眾脫貧,還參加各種社會救助,這和他在部隊里鍛煉出的堅強意志有關,更與旬陽對退役軍人優撫緊密相連。
和南君濤一樣,對于有創業需求的退役軍人,旬陽市圍繞退役軍人“幸福就業”,根據多元化需求,整合市直部門、社會各界各類培訓資源,結合退役軍人特長與需求,為退役軍人及軍屬提供免費培訓,量身定制就業崗位,幫助退役軍人及軍屬實現就業。在符合國家貸款條件的基礎上,退役軍人優先享受創業貼息貸款和擁軍貸款,扶持退役軍人及軍屬創業和發展產業。對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需求進行實名制登記,摸底造冊,動態更新就業創業信息數據庫,建立“紅、黃、綠”就業臺賬,集中市人才交流中心及市內人力資源公司、勞務派遣公司等就業崗位信息,定期召開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會,結合退役軍人特點與需求,開設培訓項目,量身定制就業崗位,幫助退役軍人及軍屬實現就業。
對于沒有就業需求的退役軍人,旬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協調衛生健康、教育、住建等部門,在政策范圍內讓優撫對象享受相關服務:醫療上在市內各級公立醫院設立優先辦理窗口,設置優撫病房,為持優待證的退役軍人及優撫對象提供“兩免五優先一簽約”服務。住房上優先享受公租房、給予租金補助或者減免,納入農村危房改造相關住房補助。教育上優先安排就近入讀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幼兒園,優先辦理轉學等相關手續,并享受相應優惠條件,通過學費和助學金資助等措施,為退役軍人及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機會。
凝聚成就感:把家屬家庭照顧好
今年37歲的石太林是旬陽市銅錢關鎮雙河村人,2003年12月入伍,在武警甘肅省總隊某支隊服役。2005年12月退出現役回原籍,是帶病回鄉退役軍人,同時也是貧困退役軍人,父子二人生活,日子較為艱難。
見到石太林時,他依然保持著軍人獨有的剛強:“除開我每月享受700元的帶病回鄉退伍軍人定期生活補助,還給我落實了建房補助資金2萬元,六年來分別享受1.8萬元的臨時關愛救助,我家每月還能享受農村低保補助金935元。我個人繳納的合療基金由軍人事務局資助,還享受了重點優撫對象醫療救助政策,幫助我解決醫療困難的問題。對于我來說,很知足。”
旬陽市建立健全常態化聯系服務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工作機制,堅持做好“四尊崇”“五關愛”“六必訪”服務,利用春節、“八一”開展走訪慰問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活動,把黨和政府對退役軍人的關懷關愛落細落實。統籌民政、醫保、慈善等救助幫扶資源,通過低保、臨時救助、大病救助、社會救助等方式,重點幫扶因病因災因學、重大變故返貧致困的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用好用活各級退役軍人關愛基金,組織引導社會力量廣泛開展關愛退役軍人行動,解決退役軍人“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增強退役軍人的成就感。
建立健全退役軍人協會、愛國擁軍促進會、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等社會擁軍組織,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退役軍人自身力量,更好地把退役軍人家庭和現役軍人家屬照顧好。成立全省首個退役軍人黨支部,引導退役軍人聽黨話、跟黨走,激發退役軍人積極性,永葆退役軍人離軍不離黨、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優良作風,用黨建之“力”引領退役軍人腳下之“路”,為退役軍人真辦事、辦實事。完善退役軍人法律服務工作站服務職責,為全市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幫助申請法律援助,參與矛盾糾紛調解,依法保護軍婚,提供“一站式”維權法律服務。
增強獲得感:讓現役軍人和退役軍人無后顧之憂
三級傷殘軍人王世金是棕溪鎮棕溪社區人,現年54歲,1985年10月入伍,1987年10月退伍,服役期間,在對敵作戰中負傷,被認定為三級(原一等)殘疾軍人。
“為了解決他的生活,我們想盡了辦法。”旬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吳方明說,“以前在棕溪鎮花費6萬元為其購買磚混結構房屋兩層,2011年,為了解決其看病難題,又在黨家壩社區廉租房小區為其爭取一套廉租房,爭取政府補助購房資金3萬元,從根本上解決了王世金的住房難和治療康復問題,消除了其后顧之憂。考慮王世金本人身體和家庭實際困難,多方協調將其女兒從西安市周至縣鄉鎮教育系統調回旬陽教育系統工作,并安置在縣城學校,使其能夠照顧父母。每月“一折通”發放補助王世金傷殘撫恤金8422元,基本可以滿足其生活需求。王世金的醫療費在城鄉居民醫療報銷的基礎上,給予全額醫療救助,每年發給2000元的門診補助費,同時每年還給予3000元的臨時性困難救助。”
旬陽市建立健全退役軍人事務工作常態化經費保障機制,據實測算開展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就業創業扶持、走訪慰問、幫扶解困、健康服務、醫療救助、體系建設等業務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年度本級財政預算,切實強化經費保障。在落實“五有”和“全覆蓋”的基礎上,按照“打造樣板間、創建示范型”思路,持續抓實村服務站建設,推行星級評定,全面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優化服務保障,打通服務退役軍人“最后一米”。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和21個鎮及4個社區服務站成功創建國家示范型服務中心(站),實現了從“規范”到“示范”的轉型、從“有”到“優”的質變,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日趨完善。
“我們通過三好一無旬陽品牌建設,以雙擁統攬退役軍人事務工作大局,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努力把退役軍人團結凝聚在黨的旗幟下,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廣大退役軍人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使全市退役軍人成為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貫徹者、弘揚革命光榮傳統的踐行者、國防建設的后備者、一強五好陜西強市的建設者。”旬陽市市長羅本軍說。